其次,要戰(zhàn)勝完美主義情結,做任何事情盡力就好,結果不妨由老天來定。教給大家一個小技巧:遇到事情,表述時一定要把“我必須”換成“我盡量”、“我盡力就行了”。就像奧運會百米比賽里,博爾特拿了冠軍,亞軍鮑威爾卻說,博爾特很強大,但我也不錯。
最后,要重過程,不要把結果當成衡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熱愛工作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調節(jié)自己的成就動機,把工作當享受。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都把人際關系、友誼看得特別重。另外要把家庭和事業(yè)平衡好,不要學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倡導靈活的樂觀
說到焦慮,就不得不談談樂觀。樂觀的人往往認為失敗是暫時的,悲觀的人往往認為失敗是永久的。比如高考失敗了,樂觀主義者就說“我明年再考一定成功,因為我比別人多復習一年,我肯定能考上。”結果果然考上好大學。悲觀主義者一旦失敗了,就是永久的,覺得自己完了,沒有機會了,放棄了。不過,樂觀的人往往會夸大好的方面,有時候風險管理不足,進而可能發(fā)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悲劇。因此,我們倡導靈活的樂觀主義,該樂觀的時候樂觀,該悲觀的時候悲觀。
關于這個“靈活”的標準,就是比較一些損失跟收益。如果某個行為一旦發(fā)生損失特別大,而可能產生的收益非常小,那就要選擇悲觀。比如酒后駕車,收益無非是把車開回家,可損失輕則被警察拘留、吊銷駕照,重則出車禍。再比如體檢,不經常檢查身體無非是省點時間和金錢,可萬一有大病沒能早期發(fā)現(xiàn),那就損失大了。相反,如果收益大過損失,那就得樂觀一點了。比如公開競選處長,大家一定要樂觀地去參選。如果參選了沒選上,沒有任何損失;如果選上了,那收益就很大了。所以我建議,大家以后有好事都爭一爭,不要緊張,不妨“臉皮”厚一點。
陽光灑滿心靈,黑暗就會消散。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一個消極的大腦,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在物質匱乏又充滿危險的叢林中,原始人的大腦首先要保命,所以我們焦慮。但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富足,不用忍饑挨餓,更不用擔心被老虎吃掉,我們不妨讓心態(tài)變得積極一些,不要壓抑自己的需求,讓大腦的積極部分多參與工作。積極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我們需要學會積極,而痛苦、消極不需要學習,它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