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鎏金技術(shù)自戰(zhàn)國以來就大放異彩,特別是以兩漢最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后,涂在銅器表面,經(jīng)溫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xiàn)始于兩漢,盛行于隋唐,延續(xù)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xiàn)代的港臺地區(qū),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
銅佛像是如何產(chǎn)生的?這還得從佛教建立說起。佛教創(chuàng)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圓寂之后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后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即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佛教。小乘佛教又稱“僧人之道”,其思想最接近佛陀的教導(dǎo)。小乘佛教在斯里蘭卡及大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占主導(dǎo)地位。公元初年,大乘佛教逐漸興起,其佛理更具包容性與改良性。大乘佛教下分禪宗、凈土宗等多種派別。密宗佛教于公元7世紀開始在印度出現(xiàn),并逐漸流傳至喜馬拉雅雪域及遠東的許多地區(qū)。密宗佛教具有神秘特質(zhì)的修行思想,擁有眾多神秘儀式和修行方法。這三大佛教派別顯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不能誤認為它們就是三個完全分離獨立的實體,因為它們的基本教義相同,并且都表現(xiàn)出對“佛教三寶”即佛、法、僧的一致尊崇。
佛教的教義應(yīng)該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本體。佛像也不例外,不論是雕像、塑像、鑄造像不過是石土木漆或金屬的因緣暫時聚會而成,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一方面,佛像雖是由金屬木石等材料(因),由人工(緣)制作而成的,毀之既無,沒有不變的主體,但佛像可以使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另一方面,佛教為了普渡眾生,向俗眾說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繪畫等大眾喜歡的藝術(shù)形式,進行弘法事業(yè)。所以,崇拜佛像的意義,是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