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天價字畫案”再次將中國當下的鑒定專家推上了風(fēng)口浪尖——據(jù)報道:2009年,經(jīng)鑒定專家劉巖“指點”,鄭州朱云兄弟將家傳《嵩陽漢柏圖》以17萬元賣出。隔年,這幅畫卻被拍出了8000多萬元。朱云兄弟一氣之下把專家和買家告上法庭。
這樣一來,鑒定專家的職業(yè)道德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事件回顧
2009年,鄭州市民朱云兄弟拿著家傳的題款為“乾隆御筆畫松并題”的《嵩陽漢柏圖》,到河南衛(wèi)視參與鑒寶活動,遇到了鑒定專家劉巖。在劉巖的指點下,他們將畫作以17萬元的價格賣給了程功。
2011年6月,他們購買了《咀英澄華清代宮廷典藏中國古代書畫》一書,發(fā)現(xiàn)“乾隆御筆畫松并題”是乾隆的親筆題字而且蓋有“石渠寶笈所藏”印章,并非劉巖所稱的“題字不是乾隆的真跡,市場上這類畫很多”;“‘石渠寶笈所藏’是個閑章,其沒有價值”。上網(wǎng)后,他們更得知《嵩陽漢柏圖》于2010年12月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8736萬元價格拍出。朱云兄弟一紙訴狀將劉巖和程功告上法庭,請求法院撤銷買賣合同,判令被告向其賠償損失8719萬元。
近日,“天價字畫案”正式移交鄭州市公安局立案偵查。
焦點
鑒定專家
是否介入了交易
在古書畫鑒定專家劉建業(yè)[微博]看來,“天價字畫案”的焦點是這位專家是否介入了交易、從中漁利。
如果專家并未介紹買主,那求鑒者就不能再“死纏爛打”了。“因為買主盡管只花了17萬元買下《嵩陽漢柏圖》,同樣存在風(fēng)險——如果作品是贗品,賣家能退嗎?顯然不行。作品到手后,買家經(jīng)過研究、論證甚至投資進行認證,最后賣出天價,那買家獲多大利都屬于取之有道。要不誰還投資呢?我買入了好東西,你就找‘后賬’;我買假貨了,你卻啥責(zé)任都沒有,那就不是公平交易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專家明明知道這件東西很珍貴,卻故意壓低價格,讓人買進后再高價賣出,從中獲益,這就違背良知和職業(yè)道德了。“盡管這并非普遍現(xiàn)象,在鑒定隊伍中的比例很小,但也不是絕無僅有。買主如果真是專家推薦的,那這件事就得追根到底,以求杜絕這種現(xiàn)象。”
同時,劉建業(yè)還指出,在這一事件中,如果專家真“走眼”了,應(yīng)該算是鑒定過失,盡管不違法,也要受到輿論的批評。“一般來說,一件作品價值幾何、屬于哪個級別,專家應(yīng)該很清楚,他不可能看什么都模棱兩可,他所認知的價值不應(yīng)該和實際價值有特別大的出入,如果相差數(shù)百倍乃至上千倍,即使沒有‘做局’,其專業(yè)水平也要受到質(zhì)疑。”
就《嵩陽漢柏圖》來看,劉建業(yè)認為,雖然蓋有“石渠寶笈所藏”印章,但由于《石渠寶笈》著錄的一部分作品在清末、民國時出現(xiàn)了贗品,即所謂的蘇州片、揚州片及北京的后門造,對這些贗品的甄辨確實需要下點工夫。“做得跟真品太像了,裝裱上也很到位,所以在現(xiàn)場看確實常常會鬧不明白。而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專家有兩種態(tài)度:一是再研究;二是干脆就否定了。就我而言,如果看不準,便會坦率地告訴求鑒人:這個東西有待研究,現(xiàn)在難以下結(jié)論。不可輕率地說‘對’還是‘不對’。如果看準了,那我會告訴求鑒者,這東西大概是什么時代的,屬于哪個層級的,而且要跟求鑒者說明,這是我的個人意見,供你參考。鑒定一幅書畫,往往是要花幾個月的時間研究,一個專家在幾分鐘之內(nèi)就對一件藏品做完全判斷,不太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