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鮑羅廷與武漢方面堅決反對蔣介石擅自強(qiáng)令“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的決定,由此引發(fā)了著名的“遷都之爭”。
蔣介石“蒙羞”欲自殺
雙方僵持不下之時,蔣介石決定親赴武漢觀察形勢,并試圖說服武漢方面。蔣介石于1 月12日下午到達(dá)武漢,受到了極高規(guī)格的接待,稍休息后即赴歡迎會,到者約數(shù)萬人,蔣在會上演講。當(dāng)晚,武漢方面為蔣專門舉行歡迎宴會。這本該是其樂融融的場面,卻因蔣挑起的“遷都之爭”而變得更像是場“鴻門宴”。宴會之后,蔣介石記道:
晚, 宴會。席間受辱被譏,生平之恥,無逾于此。為被壓迫而欲革命,不自由,何不死?伸中華民族之正氣以救黨國,俾外人知華人非盡是賤辱而不可侮蔑也。(《蔣介石日記》,1927 年1月12 日)
次日,蔣的不良情緒繼續(xù)發(fā)酵,徹夜未眠,灰心喪氣,以致動了自殺的念頭:
昨晚憂患終夜,不能安眠。今晨八時起床,幾欲自殺,為何革命而欲受辱至此?(《蔣介石日記》,1927 年1 月13 日)
到底宴會上發(fā)生了什么,讓蔣情緒一落千丈,有如此激烈的反應(yīng),甚至要自殺呢?蔣介石并未記下“受辱”的細(xì)節(jié)。陳公博的回憶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情景。鮑羅廷與蔣介石談話時,對蔣的一意孤行感到憤怒,要求蔣尊重武漢方面的意見。鮑講了個西方故事,一個古代的專制君王不聽別人意見,不許大臣們講話,大臣反駁說“只有狗是不會說話的”。蔣介石對此不敢當(dāng)面駁斥,但覺得被喻為專制君王是受到莫大的污辱,非常委屈,并將此上升到外國人對中國人侮蔑的高度,遂生與鮑羅廷不共戴天之心。這次“受辱”使蔣終生難忘,以致他在三十年后的1958 年的日記中,仍咬牙切齒地提起鮑羅廷對他的羞辱。
17 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臨時會議上說明中央暫駐南昌之必要性,遭到多數(shù)人的反對。蔣意識到鮑羅廷是武漢方面的后臺,他與武漢方面的矛盾不易調(diào)和,便采取隱忍不言的策略,不再公開宣傳自己主張。
18 日,蔣介石離開武漢。次日,船到九江,他不再隱忍,見到程潛就直言:
余與鮑爾廷不能相容,既不能為國雪恥,何忍復(fù)為余辱國?革命至此,總受帝國主義與外人壓迫,何如及時辭我以謝國民,與已死同志之靈。否則,殆有自殺而已。(《蔣介石日記》,1927年1 月19 日)
20 日,蔣介石寫下了一大段類似“遺書”的文字:
余既不能為國雪恥, 何忍為余辱國。今日情況,余惟有一死,以殉國難,為中華民族爭人格,為三民主義留精神,使全國同胞起而自救其危亡。蘇俄解放被壓迫民族之主義,深信其不誤,然而來華如鮑爾廷等最近之行動,徒使國人喪失人格,倍增壓迫,與其主義完全相反,國人有知,應(yīng)驅(qū)而逐之。蘇俄同志如誠為解放弱小民族,不使第三國際信用破產(chǎn),應(yīng)急改正其方法,不使恢復(fù)至帝國資本主義之道路,則世界革命必有成功之一日。否則,余雖一死,不足救國,且無以見已死同志于地下,吾甚愿全國同胞速起以圖獨立自主,不負(fù)總理卅年革命之苦心。余精力已盡,策略已竭,惟有一死以謝同胞。自知誤信鮑爾廷之非,何敢再誤國民以為萬世罪人也。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萬歲!(《蔣介石日記》,1927 年1 月20 日)
蔣介石痛恨鮑羅廷,但他深知鮑對國民黨與政府有著重要的影響,且鮑的背后的蘇聯(lián)援助也是蔣所需要的,以蔣當(dāng)時的實力,驅(qū)逐鮑羅廷并無把握,說不定是自尋死路。所以蔣既要有勇氣,也需要策略。他開始是有些懼怕,敢怒不敢言,“消極異甚”,無奈之下,也數(shù)次夸張地想到以死來“喚醒”國民黨人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