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先談第一個問題,我為什么選擇的是兒童文學,不是別的文學。這個問題既好解釋又不好解釋。我選擇兒童文學跟遇見的文學領路人有關,兒童文學作家肖顯志、兒童文學活動家趙郁秀等等,我有幸在創(chuàng)作的早期就結識了他們??墒牵@些是決定性的因素嗎?現(xiàn)在我問你為什么做了教授,并且是文學和傳媒教學研究的教授,而不是別的教授。這個問題要是認真地回答起來肯定是一個電視連續(xù)劇,是一個充滿拐點的長篇故事。我們的身份往往不是我們選擇的結果,是被選擇的結果。這樣說有宿命的味道,可是不這樣解釋就無法說清其中的來龍去脈。“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正在從事這個行當并且津津樂道,并準備終其一生。
再說第二個問題,適合兒童的語言系統(tǒng)是如何建立的。這是一門學問。我是一個提供作品的人,對于學者來說是為他們提供了做學問的材料。我只能提供的是一些感性資料,無法從“學問”的理性層面解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好像是說兒童語言跟成人語言之間存在差別,甚至是隔膜。我得承認成年人跟孩子的交流有時候很難。記得很多年前我們一行幾人去學校給孩子們講座,同行的有一位團委書記。輪到這位書記講話時,他如入無人之境,滿口空洞的、概念的官話,孩子們當場全傻。云里霧中的僅僅是孩子嗎?同行的大人們也都懵了。那么,兒童語言就是奶聲奶氣嗎?就是癡言稚語嗎?也沒那么簡單,捏著鼻子裝小孩說話無法打動孩子。可是,如果你善于講故事,有點風趣和幽默,有跳躍的想象,動真情說真話,孩子們就愛聽,就能笑出聲,甚至流眼淚。我的體會是兒童跟成人之間的語言障礙沒有想象的那么不可逾越。
林巖:應該說,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經歷了兩個世紀幾代人的努力,而在 20 世紀初期,茅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不僅創(chuàng)作出了《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構,其實他在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與推介上也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他曾在一篇《關于兒童文學》中曾對翻譯兒童文學的技巧上說過,實際也是對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提出的要求,他說:“兒童文學不但要能啟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而且要能使兒童學到運用文字的技術”,“要能夠給兒童認識人生”,“必須是很有價值的文藝的作品”,能對兒童實施正確的教育作用,特別是生活理想教育。我覺得這樣的觀點對于兒童文學而言在今天也不過時,也很有道理,也是評價兒童文學作品好壞高低的標準。我閱讀你的作品,感覺你的作品很符合這樣的要求。
薛濤:茅盾的觀點是早期的兒童文學觀,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都是常識,可是并不過時。后來又有很多新的兒童文學觀被提出來。比如“解放兒童的文學”“教育成人的文學”,還有更早期提出近年重新熱起來的“童心說”“兒童本位說”等等,兒童文學的標準更深入更開闊了。我的作品是否符合那些標準,我不大在乎,至少在寫作的時候我是不記得那些標準的。我更愿意向具體的文學經典致敬,用活生生的目標當標準。在我看來,文學經典的標準就像咱們東北的冬天,從一棵樹看到簡約,從一塊石頭看到樸素,從一塊雪原看到遼闊;冰河劃開雪原,又看到曠遠;掃開冰河上的雪,借助陽光打量下面,又看到深邃和復雜;到了夜晚,兩只烏鴉足踏寒枝,注視月光,對著那個亙古不變的銀盤子說三道四,又看到莊嚴和幽默結合之后產生的一種美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