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凱:
7月27日大函奉悉,寄來的茶葉和筍干都早已收到了,當時沒有回信,時候一過,也就罷了,沒有再寄信問候,請你們原諒。謝謝寄來的東西。
我們最近一切都好,請不必掛念,最近因不能回來,年紀大了,所以好多地方不能去,沒有辦法,只好不去了。
年紀大了,行走不便,你們的好意只好不能接受,最近又不能開車了,我想此生大約回家鄉(xiāng)的計劃只好下生再談了。
中文不好,外文也不好,不知哪一種文字才好用。
祖望
8/7/2003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這是胡祖望從1980——2003年致胡育凱信的最后一封。在這封信之后一年半,也即2005年3月中旬(或云12日),胡祖望與世長辭,享年86歲。
照祖望1980年通過上海程法德轉(zhuǎn)至胡育凱書信的說法,即到2005年,“一家祖孫三代六口,僅余二人矣”,這二人是,祖望之子、胡適之孫胡復,祖望之妻曾淑昭。
胡適小家庭人口最多的時候,共有人丁五口,即胡適、江冬秀夫婦,長子祖望,女兒素斐,次子思杜。但這個五口之家為時甚短,女兒在出生五年后,不幸夭折。從上世紀20年代初,一直到50年代初,即到胡祖望與曾淑昭成婚后,胡適的家庭才又恢復到五人。但那時,胡適夫婦早已飄零海外,次子思杜則一人留在國內(nèi),言為五口之家,實際常常是二人(老兩口),或四人(加上祖望小兩口),直到1955年胡復出生,胡適的家庭才達到極致,六口人。但因思杜在國內(nèi)而且1957年就去世了,實際能夠團聚在一起的,也只是五口之家。
2009年開年后不久,在北京西壩河社科院宿舍,耿云志先生談到一個觀點。他說,在徽州那樣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區(qū)域,胡適的出現(xiàn),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說,任何一個人的誕生,都是自然界微乎其微的一種偶然,而像胡適那樣一個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諢o人的大名人,自然更是偶然中的偶然了。
回憶起耿先生這段話,我聯(lián)想到胡適的家庭、家鄉(xiāng),聯(lián)想到人生的變幻無常。
從1917年冬胡適回鄉(xiāng)完婚,甚至可以說從1904年與江冬秀訂婚,他那可憐的寡母大概無時不在夢著孫子的出世??墒?,當1919年3月16日(農(nóng)歷2月15),一個寄托著祖母指望的小生命誕生的時候,她卻于四個月前不幸病逝了,死的時候才47歲。就這樣陰差陽錯,祖母沒有見到孫兒,孫子也沒有見著祖母。
這個叫“祖望”又或稱“思祖”的小生命,從他誕生直到八十多年后消失,好像沒有回過他的故鄉(xiāng)。但績溪,上莊,那個養(yǎng)育了他祖祖輩輩的地方,仍然是他的精神依傍。1980年夏,他開始與故鄉(xiāng)的親人進行聯(lián)系。但還無法得到確切的聯(lián)系地址。因此,先托在上海的親戚(胡育凱表兄程法德)轉(zhuǎn)回去一封信:
先父于1962年老去,先母于1975年老去,思杜則早于1957年老去。一家兩代四口現(xiàn)僅弟一人存矣。我現(xiàn)亦61歲,在此已20年。自去年起與友人組織一工商服務公司,尚能糊口。弟已結婚31年,僅有一子,胡復現(xiàn)25歲,在巴爾的摩城皮伯岱大學主修鋼琴演奏,尚未結婚,亦無女友。
自此后,差不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封發(fā)自美國華盛頓的信,輾轉(zhuǎn)來到皖南績溪的深山。作為回應,這山村里自然也不斷地寄出去茶葉、筍干乃至比較珍貴的徽墨。
在上莊的胡適故居,胡育凱不止一次對人說:“我的名字還是胡適起(?。┑?。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我們凱旋了,我就是那一年出生的,就叫我育凱。”
我猜,“育”字大概是胡適家的輩分排行,胡適這一輩的排行為“嗣”,他下一輩的則為“思”,再下一輩也許就是“育”。因為沒看見他家的家譜,只好這么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