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也曾談及當年擬定方案的細節(jié):“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不過主要是開會參加討論。文改會制定具體 工作由三個人來做:葉籟士、陸志偉和我。葉籟士兼秘書長,比較忙;陸志偉要教書,還兼語言所的研究工作。我呢,離開了上海,沒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這個事 情。我們?nèi)司推鸩萘说谝粋€草案: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我提出三點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事實上,我們?nèi)齻€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 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沒有什么不同的對立思想,只有一些技術(shù)性的不同。”
“有人曾給我們講笑話: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這段往事仍不忘調(diào)侃,但他認為,“這三年時間花得還是很值得”。“事實 上,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提意見,而他們提的意見我們都研究過,幾乎沒有新的意見。今天就得到了這么點安慰。假如當初沒研究好,有漏洞,就遺憾了,畢竟要彌補 就很麻煩了。”
1958年,周有光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也于1961年出版。
“文革”時被批為“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
“文革”開始后,周有光即被批為“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寧夏的五七干校。當時大家也曾被“逼”著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到了1971年林彪出事后,他們還是被送回了北京。
妻子張允和在“文革”前是家庭婦女,避免了單位里的政治斗爭,受到的沖擊也不大,最嚴重的也就是被抄家。只是,妻子和孫女在北京,兒子、兒媳婦在湖北,周有光自己在寧夏,難以享受家人團聚之樂。
周有光曾回憶起這段動蕩的年代,在他的記憶中,年輕時的照片都在這場浩劫中被“掃光了”。“我當時是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在農(nóng)村改造,家里沒有人,東西都(被)隨便扔?,F(xiàn)在有的照片也都是親戚多余或者復(fù)印給我們的。”
晚年的周有光談起“文革”經(jīng)歷時,談到的似乎更多是對人生的感悟。“我們對財產(chǎn)都看得很淡,覺得是身外之物。許多人都問,你們度量為什么那么 大?有人說,你們所以那么大氣,因為你們娘家、祖先都是有錢人,錢看慣了就不新鮮了,我想也有道理。佛教里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 苦了。”
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繼續(xù)潛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這一段時間,家門內(nèi)的生活終于恢復(fù)了正常,他在家里看書寫文章,妻子在另一個房間里看書寫文章。動蕩過去后,周有光出版多部著作,除了他在文字學、文字史上的研究學術(shù)成果外,還將許多零碎材料寫成通俗易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