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文
這幾年旅居海外,走了幾個國家和地區(qū),撇開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有趣部分,我時不常也會對某些景觀有“不過爾爾”的評價。相比較而言,我泱泱大中華不少自然風光確實讓人嘆為觀止。國內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真的也想像徐霞客一樣走遍祖國山水,但現在想到國內旅游,我就心生糾結。
吵:不受干擾的旅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中國人多,國內游擁擠嘈雜自然是躲不過的,不過世界上任何一個著名景點均如是,而我們景點的可怕在于導游的擴音器,每個導游似乎都在嘗試用最大音量來招呼團友和介紹資訊。靜靜地游覽,在國內大小景點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今年5月我游漓江,去之前腦中縈繞著的是幾十年前小學課本里《桂林山水》的那句“漓江的水真靜啊”,而慘淡的現實卻是此起彼伏大呼小叫的移動揚聲器,“來,我們看這里……”跟漓江碼頭入口處相比,一般菜市場絕對算是清靜的。尤其令我失望的是,這里是桂林。
幾十年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口號就震天響,而趕在很多國內城市開發(fā)之前,這個搶占了先機發(fā)展了幾十年的城市,旅游業(yè)仍舊是土法煉鋼的狀態(tài),讓人失望。而在國外,最常見到的旅行團講解的情景是,導游只對著自己的麥克風小聲介紹,成員則都戴著耳機安靜傾聽,其他游客并不會受到過多的干擾。即便在游人密度非常大的著名景區(qū),也不會有耳膜嗡嗡響的感覺。
俗:破壞審美的招牌和缺乏個性的紀念品
某英文網站評價桂林陽朔是“地球上最美的地方”,景色之美肯定不是國人夜郎自大。但當我真正漫步在陽朔的大街小巷,眼前充斥著各種“某姐啤酒魚”招牌,感覺是百家姓里所有姓氏都在陽朔開起了啤酒魚飯館。對,就是那種毫無美感的招牌——通常都是一整片紅色的背景配上白色或者黃色的字體——硬生生地橫亙在眼球和山水美景之間,只帶來清泉濯足的掃興。
在著名的陽朔西街,從入口開始就被各種大姐招呼著去吃啤酒魚,有些大招牌上還用小字標著“著名主持人某某、名導某某曾在此用餐”“中央電視臺某某欄目推薦”“湖南電視臺在此取景”“啤酒魚國際金獎”……感覺名人去陽朔沒干別的,挨家吃啤酒魚評金獎去了。在這條著名的街上,我徹底體會到什么叫做“連綿不絕”“目不暇接”,撲面而來無處可躲。
2011年游秦始皇兵馬俑,那是十幾年后的故地重游。下了車看到景區(qū)面貌一新,高興了沒一會兒,發(fā)現游客要在大太陽下步行半個小時才能走到當年坐小公共汽車下車時就看到的兵馬俑景區(qū)大門。才看見門,人已經累頹了。為什么這么遠?因為游客在正式進入景區(qū)之前,必須步行穿過漫長的紀念品商鋪一條街。這并不是兵馬俑景區(qū)獨有的特點,北京的慕田峪長城亦是如此。
當然,在游客必經之地設立紀念品商鋪并不是我國特色,但是全國各地的紀念品似乎都是親生的兄弟姐妹,就難免讓游客郁悶。逛國內古鎮(zhèn),束河、西塘、平遙……一律都是商鋪一家接一家,走多了極其無聊。民族風的圍巾、民謠歌手打著非洲手鼓、印有奧巴馬頭像的“為人民服務”文化衫、來路不明的銅色佛像“古董”……我猜它們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義烏小商品。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小不同主題的博物館中,幾乎都只有一個小小的店鋪,經營帶有各館獨特文化和專門設計的做工精美的商品,讓人覺得逛店也是一種享受。相比較之下,我們遍布全國景區(qū)的紀念品大多做工敷衍。這真是悲哀。
坑:多年的旅游頑疾,防不勝防
網上有篇帖子叫《全國景點50大陷阱》,從“不要接近峨眉山的和尚”開始,說到“不要買白洋淀的茶葉蛋”。國內旅游的游客被坑,這是旅游業(yè)多年的頑疾,所以我基本不選擇團隊旅游,全都是自己認認真真做旅游攻略,平時也算比較小心,但仍有防不勝防的感覺。
2012年去香格里拉,所住的酒店老板以及遇到的幾個司機都推薦“納帕海依拉草原”,說“那里美得像天堂”。在網上也看到有人推薦,于是一行人包了一輛汽車前往。車開了半個小時就到了,據說里面有5個經典景點,但門口看進去是一片爛泥地。來都來了,就進去吧。被告知步行爛泥地門票60元/人,騎馬,1個小時280/人,那必須選擇騎馬了。騎了半個小時,眼前的景色跟在外面看到的無二,一條一米多寬的人工水渠就是神秘的“天A葬河”,一片爛泥地幾朵小花就是傳說中的“花海”,而“納帕海”則完全沒看見,心情跌到了谷底。
回來上網看到有人這樣評價:“在酒店熱情好客的司機強力推薦下,進了一個由當地村民將放馬草地圍起來的專門宰客的地方:光禿禿的草原、幾匹馬、野花點綴著。”后悔自己當初做攻略時沒看到這個評價。雖然也有人說我去的季節(jié)不對,但那種外地人被當地人合伙蒙了的情緒揮之不去。有這樣的感覺,我相信一定不只我一個人。
對三亞向往很久,但那里真是名聲過差,讓我每次想去又終會放棄——作為一名游客,這是對一個旅游目的地最差的感覺了,你還沒有去,就要小心翼翼,時時處處被提醒著要防騙。
曾經去意大利和瑞士邊境的一個旅游勝地科莫旅游,在飯館里點了一個最便宜的披薩,飯前服務員端來一杯免費檸檬汁,餐后他又端來兩種當地特有的自釀水果酒,熱情地邀請我品嘗,并說也免費。因為真的是兩大杯,多年國內旅游防騙的警鐘在我腦海中響起,我遲遲不敢喝,直到核對了賬單上的數字才知道我真的是多慮了。
反思:旅行就是出門受騙嗎?
在境外旅游我還有與國內旅游迥異的其他體驗。
第一次去澳門,我詫異地發(fā)現很多景點居然都不收門票,后來到了歐洲,也沒見過古城鎮(zhèn)門口有售票處,自然景觀例如國家公園也基本都是無門票的。國內動輒就圈片地說是幾A級景區(qū),還有高額的門票以及擺渡車費,連鄉(xiāng)下的一座小廟可能都要收門票,讓人咋舌。
在柬埔寨的吳哥窟,我被當地的小姑娘以十分有禮貌的方式纏著買紀念品,纏了十幾分鐘,最后我說不要紀念品直接給她錢,她轉過身去竟然流淚。我這才驚覺她或許窮,但是也想有尊嚴地賺游客的錢。
在北歐的旅游景點原來竟然可以沒有人跟著你叫賣;而在景點附近的飯館吃飯,價格也沒有高于市區(qū)其他地方。
兩個月前,跟國內一家知名的在線旅行機構的5鉆團出游,在5天里雖然沒有任何強制購物,但導游不斷強調如果不是她介紹的飯館,就要小心吃了拉肚子,如果不是她介紹的土特產就是偽劣產品……也實在是令人心里不太舒服。
這些都是小事,似乎不值一提,但正如眼球中的沙粒那般給旅行減分。每當我念叨這些事,父親就會說,出來旅游不就是受騙的嗎?
是嗎?我們對旅游竟然可以是這么低的標準嗎?那如果境外旅游在心情上更輕松,我又為何選擇令人郁悶的國內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