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6日,第二次“金磚四國”峰會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落下帷幕。峰會呼吁擴大新興經濟體話語權,增大發(fā)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中的投票權份額。會議結束后,四國領導人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就世界經濟形勢、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等問題,闡述了“金磚四國”的看法和立場,并商定推動“金磚四國”合作與協(xié)調的具體措施。
峰會結束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四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第三次“金磚四國”峰會將于明年在中國舉行。隨著金磚四國對話機制的日益鞏固,國際社會也對之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四國究竟將在國際經濟中發(fā)揮怎樣的影響力,他們能否成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推手?
“金磚四國”——— 投行的“無意”之作
在任何全球會議上,美國總統(tǒng)通常都被視為群龍之首:他能拍板亦能終止最后交易,并且選擇他喜歡的對話者。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變暖氣候條約的談判進入最后階段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緊急召開了一次會議。和以往一樣,這看起來雙方成交的關鍵時刻即將來臨。然而當奧巴馬總統(tǒng)出現(xiàn)在溫家寶面前時,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巴西、南非和印度的政府首腦也都在場。此前美國人甚至以為印度人已離開峰會。這樣,原先預計的雙邊對話變成了一場與“新興市場集合體”的談判。另一樁標志著世界局勢在改變的事件是,中國代表團直接指責奧巴馬在氣候問題上的模糊態(tài)度。不過,至少奧巴馬還能有幸參與;這些新興力量和美國就協(xié)議最終商談時,歐洲似已被關在了門外。
本周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于巴西利亞再次舉行會議。4月15日,巴西、印度和南非這些新生力量齊聚一堂。南非將在會議次日離開,而俄羅斯和中國則將加入,這也就是大家所稱的“金磚四國”峰會。
這已是四國的第二次峰會;去年六月四國元首于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會晤。首次開幕性質的峰會并沒有產生什么實際結果。但它們此后開始建起了良好的對話機制,他們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更是頻頻會見。本周除了峰會之外,四國的重要商業(yè)銀行、發(fā)展銀行以及智囊團都會聚首商談。
高盛的吉姆·奧尼爾創(chuàng)造了“金磚四國”這個稱謂,雖然這有時候只是用來吸引那些躍躍欲試的投資者的噱頭。然而如今這句話會戲言成真嗎?這四個國家真的在朝著投資銀行所分析的方向發(fā)展嗎?金磚四國正在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嗎?如果確實如此,它們會如何改變世界呢?
四國擁有世界40%的外匯儲備
金磚四國的重要影響來自于它們自身的經濟總量。它們是除了經合組織(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發(fā)達國家的俱樂部)成員國之外的四個最大的經濟體。他們是世界上僅有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發(fā)展中國家。除俄羅斯以外,它們在經濟蕭條期都保持了高于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的增長率,如果沒有這些國家,全球產出會經歷更大縮水。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同時,金磚四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在增加:中印貿易正迅速膨脹,今年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將達600億美元。對那些經歷快速工業(yè)化的東亞國家來說,中國也成為了它們最大的市場。而令人不快的是,中國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08年排放量達65億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2%。俄羅斯和印度在這份不太光彩的名單上分列第三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