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基本構(gòu)成因素是情與景。先秦道家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無相生”和“言意之辯”不但直接觸及了意境的“實景”與“虛境”的構(gòu)成,更重要的是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層面奠定了意境的基石,但還不是“意境”意義上的真正自覺和自覺地運用文學藝術(shù)之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意境”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演進,但基本上局限在文學領域之中。在山水詩中“情”與“景”有了明確認識,直接導致了對意境的探索。陸機首先在《文賦》中提出了“情”的重要意義,其云:“詩緣情而綺靡。”以“情”直接觸及山水詩的本體意義,而不含有其它的倫理及政治等方面的意義,強調(diào)了“情”,為情而詩,只有“緣情”詩歌才“綺靡”,即才有精妙的詩歌語言。鐘榮《詩品?序》亦認為:“吟詠情性”,“情性”指的正是詩人的真實的情感性靈,明顯地突破了儒家對詩歌的“發(fā)夫情,止夫禮儀”的理論和思維模式,故魏晉時期是文學時代上的真正自覺。劉勰的《文心雕龍》全面地論述了文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審美、欣賞等心理活動,對“情”也作了多方面的描述。如“詩者,持也,持人情性”,“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shù)”,“情者文之經(jīng)”,“怊悵述情,必始乎風”等等??傊?,魏晉南北朝,對“情”的認識形成了文學藝術(shù)上的真正自覺。對“景”的認識魏晉南北朝同樣達到了自覺的認識。陸機的《文賦》提出了“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這里的“物”自然是包含“景”的物。鐘榮《詩品序》對“景”亦作過細膩而生動地描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署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也。……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實際上這也是鐘榮對“景”與“情”的關系作了綜合的論述,并認為五言詩“豈不以指事造型,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也!”其實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詩歌的情景交融關系了。劉勰在《文心雕龍》肯定了詩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寫氣圖貌,即隨物以宛轉(zhuǎn)”,“情貌無遺”等,并認為“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對景寫意的創(chuàng)作方式,符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窮情寫物”本體意義的。我們還注意到了“象”的出現(xiàn),這里的“象”,非《易經(jīng)》中的“象”,而是王弼所言的“象”,即具體的物象。當然,王弼時借用了《易經(jīng)》的“象”來發(fā)揮和闡明自己對“象”的認識的,王弼云:“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王弼《周易例略》)王弼提出了“意”與“象”的關系,無不深刻之極,接觸到了意境的表層。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明確地提出了“意”與“象”的結(jié)合,即“意象”一詞,“窺意象而運斤”。“象”不是單純的一個景象,而是包含有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意之“象”,即“象者所以存意”之“象”。我們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說和“境界”說,為“意境”說的提出作出了最終的路徑。也由此“意境”的理論最先形成與于唐代文學理論中。
“意境”作為一個范疇的明確提出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他提出“詩有三境”:“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的“意境”實際上是“境”的一種。“意境”一詞的內(nèi)涵后來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成為一個獨立的繪畫范疇。首先“意境”是用在詩歌方面,王昌齡的《論文意》一文中探討了“意”與“鏡”的關系,認為“意須出萬人之境”和“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大文豪蘇軾列舉了陶淵明的詩句來說明了“境”與“意”的關系,《題淵明飲酒詩后》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南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嚴羽的《滄浪詩話》有一段關于詩的意境的話頗值得玩味:“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用禪理來隱喻一種不露痕跡的“象外”之境,這是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最高要求。將“意境”獨立為詩歌中的一種美學上的要求是明代朱成爵的《存余堂詩話》提出的:“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意蘊豐富,乃得真味。”宋元山水畫由于文人的極大參與,在山水畫中特別強調(diào)其意境,將詩歌中的意境納入山水畫。蘇軾所贊賞王維而提出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將詩歌中的意境融進山水畫中,將山水畫的意象融進詩歌中。兩者的意境融徹,使其意蘊更加豐富,由此形成對單方面意境的一種超越,得山水畫中的“真味”。鄧以蟄認為中國山水畫最初就是詩人的藝術(shù),列舉了唐宋山水畫大家如王維、鄭虔、郭忠怒、范寬、米芾等都是詩人,因此山水畫是描寫的詩人的胸懷。鄧以蟄說“唐末宋初諸家,如荊關董巨李范之山水無非詩人之意境;所畫者無非歐陽公之蕭條澹泊之意,閑和嚴謹之形。取其精無左實右虛,遠近烘托以顯靈氣之習氣,但為一片天真,平易近人,此其重意境。”中國山水畫大多數(shù)是文人所從事的繪畫形式,這個論斷是頗具代表性的。因此詩歌的意境被納入山水畫作為山水畫家的終極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