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對“克隆”
相對“克隆”的含義可以從它與絕對“克隆”的比較區(qū)別中得以明確:絕對“克隆”是對原作所有內容完完全全的復制,相對“克隆”則是大部分內容的完全復制,小部分的內容根據(jù)母本原作上的具體情況做了一些相應變動。產生這種規(guī)定性的根本原因大多數(shù)是因為書畫原作中(此處主要指畫)題款字數(shù)太多并且該名家的書法水準極高,完全復制的難度較大。而對于一件贗品的仿真程度如何來說題款畢竟只是屬于相對次要的部分,題款多的是完整的一件書畫作品,題款少的也未曾不是一件完整的書畫作品。將其作一些刪減或外帶拼湊處理,實際上是在重點保證大感覺“像”的前提下相應降低了早造假難度,以免“言多必失”導致偽作的全盤敗露?,F(xiàn)在,以相對“克隆”手法炮制出來的名家書畫贗品在世面上也是比較多的,它的影蹤經常都會出現(xiàn)在國內的各種書畫經營機構中。
?。ㄈ└?ldquo;克隆”
有的名家書畫作品的造假者,為了增強偽作第一印象的“隱蔽性”,鑒藏者更容上當,就專門選擇一些特殊類型的名家原作或原作影印件進行先期“克隆”,在“克隆”工作接近完成,操作實施到偽作題款步驟時,有意將偽作的署名作“張冠李戴”的技術處理。同時,題款的字體也會根據(jù)被摹仿者和被冠名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或作或不作一些相應的變化。此舉用意在轉移鑒藏家在審閱該“克隆”品是的警覺視線,使他們即便找遍署名名家的所有作品資料也不能看到該贗品的仿制母本(書畫鑒藏界不少人在針對某一名家作品作真?zhèn)舞b定通??傄殚喴幌略撁业淖髌芬栽鰪娕袛嘈判模瑥亩l(fā)現(xiàn)不了“廬山真面目”。這種以更改原作者署名的炮制名家贗品的造假手法,我們稱其為:更名“克隆”。
更名“克隆”的偽作在市面上目前被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雖還不算很多,但它偶爾混跡于某個名家書畫展銷或拍賣場所時其欺騙性卻足可稱為“不同凡響”,若是沒有引起鑒藏家們的警覺,它的確不太容易被識破真相。
(三)變態(tài)“克隆”
變態(tài)“克隆”說的是造假者在實施“克隆”造偽時,抑或是對原作者創(chuàng)作手法認識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是個人某項操作能力的局限,他們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操作工具和施用質料作變換,最終利偽作的成品既是根據(jù)母本原作的畫面仿制而來卻又似乎“有所不顧”其表面上某個項目的外觀差異,從而造成自原作到仿品的“變態(tài)”感覺。雖然這種造假手法其成品有一定程度脫離母本原作的成分,但本質上它還是屬于“克隆”性質的作偽。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變態(tài)“克隆”出的贗品多數(shù)都與仿造現(xiàn)代著名畫家潘天壽的作品有關。大家知道,潘天壽兼擅指墨畫與“筆墨畫”二種技藝,在許多書畫鑒藏家的心目中,潘氏的指墨畫更具有他個人的藝術獨特性,在書畫藝術市場上其價格更高也更容易出手。因此有些造假就將造假目標重點盯在他頗具代表性的指墨畫作品上,自以為他的指墨畫類型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墨塊乃至造型都會相對單純、簡潔一些,仿起來可能比較容易“像”。于是在造假操作時便產生二種情況:其一,造假在具體實施時往往因為對宣紙的加工乏術,運指不得法,故仿制的效果不理想,最終不得不改用毛筆和一般性生宣紙操作。其二,也有的造假者根本就不知道原作是指墨畫而非“筆墨畫”的套路操作起來,這樣就不可能不使成品于原作有所出入(先不論仿者與被仿者藝術功力深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