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海圖書館邀請我去做講座,講座題目是“考古不是挖寶”,他們還在大門口張貼了海報。我去做講座時路過,正巧一個老師傅模樣的人在看那海報,只聽他自言自語道:“考古不是挖寶?——那考古就是挖墓!”站在一旁的我只聽得“噗”地一聲笑了。
可見,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考古挖墓是個常事。然而實際上,考古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挖墓的,甚至有時即便挖到了墓,還要把墓回埋起來。這是何道理呢?
位于陜西干縣的干陵合葬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下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墓。這兩位皇帝當朝時唐朝正逢全盛時期,墓葬規(guī)模宏大,去世后的隨葬也都豐富異常。相傳唐高宗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把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nèi),包括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郭沫若曾說墓中可能還有武則天的畫像和詩集手跡,如果打開它,那一定會發(fā)現(xiàn)“石破天驚”的奇珍異寶。千百年來,干陵對人間的誘惑巨大,引得無數(shù)盜墓者對它垂涎欲滴??刹徽撍麄冊趺礉M山遍地、開山炸石地尋找,就是找不到墓道口。哪知到了1958年,幾位農(nóng)民炸石修路,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干陵入口??脊艑W家聞訊而來,進行了勘探,發(fā)現(xiàn)墓道入口保存較好,推測陵墓沒有被盜過。
千百年來找不到的墓葬入口,一朝現(xiàn)世,挖還是不挖?這一問題擺在了考古學家們面前。最初,陜西省有關(guān)方面成立了“干陵發(fā)掘委員會”,擬擇機打開干陵地宮大門??砷_啟帝王陵墓畢竟是個大事,省里有沒有決定的權(quán)力?于是陜西省派各文化部門負責人等組成5人小組,到北京向文化部請示匯報。文化部又上報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處。周恩來總理沒有直接表態(tài),而是請陜西來的同志先去看看正在挖掘整理的明十三陵的定陵。
定陵是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陵寢,1956年起,考古人員也是從找到的墓道口進去,打開了封墓的金剛墻進入定陵地宮的??砂l(fā)掘的結(jié)果非常不盡如人意,大批的絕世珍品,因科技保護水平有限,變質(zhì)的變質(zhì),變色的變色,結(jié)果令人扼腕痛惜。顯然,周恩來總理讓陜西來京報批的同志去參觀定陵是有用意的!陜西的同志看到這一幕,心中也都明白了周總理的用意。于是干陵挖掘工作暫時中止,墓道口也都回填起來。就這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迄今再未挖過干陵。
像中國這樣明明挖到了陵墓卻不再續(xù)挖,而是保護起來的例子,在國外也有,比如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仁德天皇據(jù)說是日本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位天皇,公元四五世紀之交前后在位。有日本正史之稱的《日本書紀》上說,這座陵墓于仁德天皇六十七年開始修建,20年后仁德天皇去世用于下葬,隨葬用的明器不下2萬件。陵墓前方后圓,由3條圍壕相繞,占地面積約達令人吃驚的46萬平方米,不但是約25萬平方米的秦始皇陵的一倍,更是遠大于5萬多平方米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于是成為與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并稱的世界三大陵墓之一。
天皇陵寢作為不可褻瀆的禁地,從1850年前后開始,100多年來一直得到日本各級政府的嚴格保護,不但學術(shù)性的考察現(xiàn)場不被允許,就是考古人員也不能隨便到里面做調(diào)查和發(fā)掘工作。像1872年墳丘的方形部分坍塌,露出了橫穴式石室,內(nèi)有石棺,棺外有鎏金銅甲胄、刀、玻璃器等,但為了保護皇家圣物,只是繪制了一些器物圖后,馬上又把它們都回埋了進去。
不僅帝王陵墓回埋,一般墓葬也有回埋的案例。2006年上海修建9號線地鐵,施工中在沿線發(fā)現(xiàn)了一個明代雙人墓穴。但上??脊挪块T初步清理后未進一步挖掘,反將尸體棺木等再次回埋了——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一是上海明墓數(shù)量很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同類墓葬已發(fā)掘清理了400多個,不足為奇。這次工程施工偶然挖到的明墓,實屬一般性的普通墓葬,與以前發(fā)掘的墓葬相比,最多是又增加了數(shù)量,對目前的研究并無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