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姚政也為記者提供了幾張鑒定證書,其上翡翠的密度都標示為3.33左右,折射率1.66左右,是標準的翡翠結構,但因為表面呈現(xiàn)所謂的酸蝕網(wǎng)紋、含有機物等,無法通過放大鏡、紅外光譜儀器的檢測,結論卻是“處理翡翠”。
“無數(shù)的好翡翠就這樣變成了贗品。”姚政痛心地說,“清代翡翠最大的優(yōu)點是玉質好、色澤好,是老坑翡翠,相當于新疆和田玉的籽料,目前卻大量流失海外,令人觸目驚心,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內因檢測原因認可度差。港臺翡翠商人到大陸收購翡翠時往往在包里偷偷放個密度儀,只要密度夠3.33左右的都要??梢哉f,拉曼光譜有如飛機加坦克,密度檢測則是‘小米加步槍’,照樣可以‘打仗’。全國如此多的檢測機構,檢測儀器五花八門,檢測人員水平又參差不齊,從最簡單的入手,才更有益于翡翠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作為國家首批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施加辛介紹了另一種更為專業(yè)化的翡翠檢測方法——微粉末油浸法。“這種測試法主要使用設備有偏光顯微鏡、相關的折射率指示劑(浸油)、折射儀(寶石折射儀)、取樣工具(高硬度礦物,或鉆石筆等)、載玻片等。設備易于攜帶,可以帶到現(xiàn)場檢測。如使用三軸旋轉針臺附件進行透明結晶物質的光學定位測量,效果會更快速、精確。特別是對已鑲嵌的小件‘優(yōu)質’翡翠等飾品更能顯示其優(yōu)越性?,F(xiàn)今能熟練掌握油浸法技巧的檢驗師不多,建議有關院校加強這方面的培訓。”
翡翠鑒定誤區(qū)多
除了微粉末油浸法外,施加辛還介紹了一些翡翠鑒定中的特別現(xiàn)象和認識誤區(qū),以助于愛好者更好地辨?zhèn)巫R真。
一、紫外熒光效應只宜作參考依據(jù):在紫外光下,天然翡翠一般無熒光;其中的“白綿”有的有淺黃色熒光。B貨翡翠,多半是充填有機膠,一般有藍白色熒光。現(xiàn)今市場上,有的B貨翡翠充填現(xiàn)象非常明顯,但在紫外熒光燈下無熒光。在對翡翠大規(guī)模檢測出證工作中,一般先過紫外熒光,沒有熒光的就馬虎一些,稍不留意就出問題。而大多數(shù)C貨翡翠都沒有熒光。
二、天然翡翠也可有孔隙和網(wǎng)紋結構:經(jīng)強酸漂洗的翡翠一般都有明顯的孔隙、網(wǎng)紋結構。天然翡翠中受引力作用和風化作用可以產(chǎn)生明顯的孔隙和網(wǎng)紋結構,與酸腐蝕產(chǎn)生的網(wǎng)裂常難以區(qū)分。所以,“觀察到有網(wǎng)裂、麻點和凹坑者肯定是B貨”的意見不妥。
三、敲擊聲不能作為鑒定的主要依據(jù):常見有些翡翠銷售者以一玉件輕輕敲擊另一支懸空的手鐲,發(fā)出清脆的“鋼”音,表示其為天然翡翠,充填明顯的B貨翡翠的撞擊聲稍為沉悶,起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其實,發(fā)出“鋼”音的不一定就是天然翡翠,如透輝石玉(如青海翠玉)、閃石鈉長玉(如緬甸“水沫子”玉)等也具“鋼音”。當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某些B貨(如某些無機膠充填翡翠)也可發(fā)出清脆的“鋼”音。所以,敲擊聲只是一種參考,或者說是一種促銷演示,不是判定A、B貨翡翠的科學方法。
四、“翠性”不是翡翠才有 :一些行家的著作中認為,天然翡翠有別于其它玉石(包括B貨翡翠)的重要特征,是天然翡翠具有“翠性”(俗稱“蒼蠅翅”),其實不然。翡翠的“翠性”是硬玉礦物解理面的反光。顯晶質透輝石(如青海翠玉中的透輝石),角閃石(如緬甸某些“黑烏沙”中的角閃石玉)等同樣有發(fā)育的解理,也可以有“翠性”;甚至云南產(chǎn)的工藝級藍剛玉巖也可看到不同方向的裂開顯示出似“翠性”的特征;微晶質的優(yōu)質玻璃底、冰底、糯化底翡翠一般看不到“翠性”。故有“翠性”的不一定是翡翠,是翡翠不一定有“翠性”。(大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