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杜牧的詩句,從小聽到大,以至于大部分人都認為,清明本是個憂傷的節(jié)日。但是不然,72歲的回族老人沈明拿出收藏多年的極限片,明信片,電話卡,煙標,火花等,共計1000多幅展品,來向大家證明,其實清明也是個佳節(jié)。想知道清明節(jié)為什么又叫寒食節(jié)嗎?想知道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插柳嗎?想八卦下古代男女怎樣在清明節(jié)相識相戀嗎?想聽聽清明節(jié)的傳說嗎?一起來興隆街道看看沈老的展覽吧。
清明節(jié)“兼并”了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原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后來兼并了寒食的習俗,緣何?沈老拿著一張長不到5厘米,寬不到4厘米的火花說,“喏,你看看這火花上的詩句”。只見這小小一枚火花上寫著四行詩:“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聲。”意思是說,清明節(jié)那天,家家戶戶都不煮食物。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每戶人家都會提前熟飯、燒菜,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把它們送到已故祖先或親友的墳頭。想到祖先們只能吃冷食,自己也不忍開火吃熱食,只吃些糕點充饑。
如今,吃寒食的習慣已經(jīng)被大家淡忘,但不少市民至今還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插柳。每次清明,家長帶著小孩去戶外的墓地上墳,祭祖完畢,在回來路上,家長會在墓地附近折一根柳條,把它盤查圈狀,戴在孩子頭上;或者在早些年,大伙還會折根柳條插在自行車里,在那些年里,每到清明,自行車上插柳條也曾是非常靚麗的一道風景。沈老說,“柳”與“留”諧音,插柳就是為了留住自己對故人的情誼。不過還有種說法,就是辟邪。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jié)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fā)芽的時節(jié),于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清明放風箏也能求姻緣
除此之外,在清明節(jié),古人還喜歡做些戶外活動,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在沈老收集的一系列明信片上,記者觸摸到了形狀各異的風箏。聽沈老說,古代的青年男女祭完祖后,喜歡在戶外踏踏青,放放風箏,通過這種戶外活動意圖結識自己的意中人。未婚女子則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紅線,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愛情。一些才子則會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求愛詩,等風箏隨風飛揚時,剪斷風箏的線,讓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緣,撿到風箏的那位姑娘恰好為情詩所感動,這姻緣就成了。
沈老開了個展覽室
沈老把自己的這次展覽分成了三個大主題,“祭拜先烈,振興中華”,“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和“祭拜黃帝陵”。“祭拜黃帝陵”板塊上貼著一張張明信片,上面圖案十分清晰,蔣孝嚴祭拜黃帝陵,馬英九祭拜黃帝陵,連戰(zhàn)攜夫人祭拜黃帝陵,宋楚瑜祭拜黃帝陵……“其實清明就是寄托我們對祖先的懷念,全球華人都是這樣。”沈老說。
目前,沈老的展覽已經(jīng)“挪”到了興隆街道的收藏品展覽室,那些已經(jīng)被沈老囊括幾十年的寶貝如今重見春光,有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有的是“文革”前的,喜歡收藏或?qū)?jié)日文化感興趣的市民不妨去看看。(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