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成龍宣布計劃將自己收藏的四棟徽派古建筑捐給新加坡以后,安徽黃山動心了,浙江衢州龍游和義烏佛堂動心了,江西婺源也動心了,相繼向成龍拋出回捐的橄欖枝,并做出承諾:提供規(guī)劃、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必要支持。
從這些紛紛拋出的橄欖枝中,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古建保護方面也有如此的實力。
黃山市說,截至2012年底,已投入44億余元,成功實施了83個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的保護,并出臺了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及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等系列地方規(guī)范性辦法,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jīng)驗,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和方法。
浙江龍游說,自己擁有“全國古建筑遷建點”的頭銜,已異地遷建45幢古建筑,多為徽派建筑。義烏也表示,佛堂鎮(zhèn)由上海同濟大學城市研究院編制了古民居苑項目,已成功遷建35幢古民居,“主人是誰,有什么樣的典故,都記錄在案。”
婺源說,近年來正把散落四處、不便保護的徽派古建筑,通過異地搬遷、整體搬移的方法進行集中保護,目前已異地搬遷保護40多棟徽派古建筑,旨在打造成為徽派古建筑活態(tài)博物館。
對于內(nèi)地古建筑保護能力的質(zhì)疑,是成龍向新加坡捐收藏古建事件的核心焦點之一。前幾天,成龍之子房祖名在接受采訪時說:“搞不好其余6棟還會捐給別的國家。”房祖名說,自己最初也不理解父親為什么捐給新加坡,但是看到新加坡的規(guī)劃時,改變了觀點:“他們規(guī)劃真的做得很好,他們把那些被當做爛木頭的,都規(guī)劃得很完整,每一條木頭都有標記,怎樣去打理,以后壞了怎樣維修它,他們做得很漂亮。”
各地向成龍亮出“家底兒”,表示都有實力來“接管”這些古建筑。但若不是一個耀眼的“成龍”,加上一個敏感的“海外”,這些保護工作、成果卻似乎一直都不為人所知。社會大眾看到的,更多的是梁林舊居、魯迅故居、聶耳故居、傅雷故居、章士釗故居等被拆、被占、被賣。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馮驥才曾痛批:“這是我們的一個文化悲劇。我們把這樣的東西交給后代,后代只能說我們這一代無知,我們這一代人沒文化。”
截至目前,對于幾個地方的“隔空喊話”,成龍方面尚未作出回應。公眾希望,各地相關部門不僅僅向名人展示保護文物的決心和成果,更重要的是虛心借鑒其他國家的經(jīng)驗,不僅僅晾曬投資數(shù)字或宣示決心,而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將對文化傳承的努力,落實在具體的城市規(guī)劃乃至對古建筑每一根梁木、每一個構件的悉心呵護上。(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