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各種自然景點和文化景點門票漲價的問題引發(fā)了許多關注和議論。有報道稱,國內(nèi)5A級景點過半數(shù)進入了“百元時代”,高漲的價格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有網(wǎng)友制作出一份《中外世界遺產(chǎn)景點門票價格一覽》,這份清單顯示:一張張家界的門票,相當于法國盧浮宮門票的3倍;一張九寨溝的門票,如果用來參觀美國黃石公園、印度泰姬陵,“都玩一遍還剩100多元”。
每到節(jié)假日,各地旅游景點的收費問題,屢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著名文化學者秋風說:“不論是自然的資源,還是文化遺產(chǎn),都是自然和祖先賜給我們的,不屬于某人、某地,以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chǎn)來營利,本身就是錯誤的”。
資源不該被化公為私
北京晨報(微博):景點門票一漲再漲,您怎么看?
秋風:現(xiàn)在很多景點收費,其實等于化公為私,把本來是公共性的資源,變成營利性的資源,侵害的是所有國民的利益。這當然不合理,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這樣瘋狂地用公共資源斂財?shù)摹?/p>
北京晨報:您認為天然景點該不該收費呢?
秋風:大多數(shù)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都是不應該收費的,因為這些資源本來就是公共性的,是自然和祖先賜給我們的遺產(chǎn),它既不是某個人的,也不是某個地方的,現(xiàn)在很多地方,拉一圈圍墻,建一個門樓,就賣門票收費,這當然不對。它既不屬于任何人、任何地方,也就沒有任何人和任何地方有資格用它來謀利。
文化資源能不能經(jīng)營
北京晨報:是什么讓這些景點變成了謀利場所呢?
秋風:幾十年來,經(jīng)濟利益至上的環(huán)境,地方政府對于GDP的盲目追求,讓許許多多的公共資源都變成了商業(yè)性、營利性的資源,也就等于變成了私人資源、地方資源。過去這些年中,各地政府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個的公司,他們擅長經(jīng)營城市、經(jīng)營土地乃至于把文化遺產(chǎn)、自然資源這些公共資源也當作商品來經(jīng)營。以至于我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公共資源,找不到一個可以毫無阻礙地接近的文化和自然的世界。
北京晨報:這些地方原本應該是怎樣的?
秋風:自古以來,名山大川、宗教場所、文化遺跡等,從來都是隨便可以進入的。公共資源原本就不應該限制公眾的進入和接觸,更不應該用來謀利。
百姓損失的不僅是錢
北京晨報:那么,景點收費甚至頻頻漲價的不好影響是什么?
秋風:景點收費等于限制了人們接觸自然和文化等公共資源的權利,遠遠不是多花了點兒錢的問題,它對國民心理造成的傷害要比經(jīng)濟上的損失更加嚴重和深遠。
北京晨報:這樣對國民的心理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秋風:如果人們看到那些名山大川、公共遺產(chǎn)等都在收錢,就不會產(chǎn)生公共產(chǎn)品的意識,人們眼里除了錢很難再裝下其他東西了。這等于對國民意識、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制造了阻礙。什么叫公?什么叫國?它不是虛擬的詞匯,總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來體現(xiàn)。公共資源就是這個體現(xiàn),它讓人們意識到,我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公民。如果缺少了這些公共資源,你到了廬山、雍和宮、潭柘寺等國家名山大川或文化遺產(chǎn),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好像都是別人的,要花錢才能觀賞,你還會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留給子孫后代的公共遺產(chǎn)嗎?你還會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公民嗎?所以,沒有公共資源就沒有國民、公民意識。這些年來,我們的公共資源被大量地部門化、地方化甚至公司化,不僅是讓老百姓多花了幾個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損害了公民意識。
每每一到法定節(jié)假日,各地旅游景點門票價格便競相攀升,不少網(wǎng)友表示,放假在國內(nèi)旅游還不如去國外便宜;更多網(wǎng)友希望門票價格能夠降低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