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語錄:讓山區(qū)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點燃更多孩子的智慧之光。
從1980年執(zhí)教至今,張霞老師已在教師崗位上辛勤耕耘了35個寒暑。她用35年時光,在小小三尺講臺鐫刻了一名普通農村教師的標準塑像,她用35年忠誠,在幾十平方米方寸之間堅守了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本分,她用35年愛心,在簡陋而潔凈的校園里收獲了3250多顆桃李的漫天芬芳……她的足跡,交響著普通人的踏實和杰出者的不凡,她的言行,詮釋著“老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事業(yè)”的全部內涵。
1980年張霞從師專畢業(yè),分配到柞水縣城關中學任教。當時學校沒有集體辦公室,備課改作業(yè)都在宿舍,教室和宿舍都限電,甚至燈泡都是40瓦以下的,用鐵筆蠟紙給學生刻印學習資料,少量的理化實驗臺都是用土坯壘成的。幾百師生共享一口水井,然而這一切沒有絲毫影響她的熱情。
從19歲代課初三數(shù)學開始,她就一點一滴地磨礪自己,每天堅持最早到校最后離開,從不遲到早退,每天100多本作業(yè),試卷不改完批完不睡覺,因公出差或參加社會活動落下的課事后都千方百計抽空給學生補上,每次做完試卷分析,都一一給學生當面反饋。教了35年書,初中高中送走一屆,迎來一批,教材教了一遍又一遍,重點、難點、要點、疑點早已爛熟于胸,但仍堅持每課必備,教案一筆一畫,整整齊齊,絕不馬虎,每學期學校和教育局檢查都是優(yōu)等,即便因失眠整夜睡不著覺,也沒落下學生一節(jié)課。原任校長楊耀峰曾對老師們說:“想不到一個瘦瘦纖纖的碎女娃,威勢這么大,竟把一群調皮搗蛋的大孩子治的服服帖帖”。張霞知道,不是自己的威勢大,而是“師道尊嚴”傳遞的正能量大,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必先莊重,處處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先有父母心,后當教書人”,這是張霞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認為,教師教書育人,既要做學生學業(yè)上的“良師”,又要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益友”,更多的不是付出細心、耐心,而是付出愛心。來自農村的貧困生程光華同學,家境貧寒,學習基礎差,多次萌生退學念頭,她除了耐心說服教育外,利用課余時間為其補課,高考期間,為了保證其有更多的時間復習,又主動承擔了為這個農村孩子做飯的任務,最后,程光華順利考上大學,現(xiàn)已成為寧波某大學副教授。齊承竺同學的父親下崗后,她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yè),現(xiàn)已是留學美國的博士。劉會勇的父母在一次車禍中雙雙去世,感覺天塌下來的孩子一度產生悲觀厭世情緒,她就一刻不停地跟住他、開導他、鼓勵他,后來,這個學生考上了西北大學,逢寒暑假都會專程回來看她……30多年來,她除了每年給貧困生捐錢捐物外,還多次到縣上和民政部門為他們爭取被褥和補助,為許多即將輟學的學生,鋪就了一條健康成長的道路。
愛,是最美麗的語言。在張霞老師的愛心詞典里,有一個“五導法”格外引人注目:即引導、疏導、誘導、輔導、指導,這是張霞老師因材施教的最佳范例。由此,張霞老師獲得了柞水中學歷史上第一個“感動柞水中學個人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霞老師用35年的光陰譜寫了一曲“太陽底下最崇高事業(yè)”的動人樂章,用35年的平凡付出書寫了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與忠誠,此情此心,可付當下,不辜來者。張霞老師的夢想就是,讓山區(qū)孩子與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點燃更多孩子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