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9日電 題:意大利漢學家畢羅:書法讓漢字更富韻味
作者 李紫薇
2010年,聯(lián)合國新聞部(現(xiàn)全球傳播部)宣布啟動聯(lián)合國語言日,倡導并促進6種官方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在聯(lián)合國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當年的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谷雨”(4月20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時值第15個聯(lián)合國中文日到來之際,意大利漢學家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講述了他觀察、感受到的漢字與書法的獨特魅力。
視頻:【東西問·漢學家】意大利漢學家畢羅:書法讓漢字更富韻味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拆字中窺見書法奧秘
1996年,初次看到漢字的畢羅被其“新穎性”所吸引,漢字的符號、線條、結(jié)構(gòu),對于成長于拉丁字母體系中的他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于是,他也如中國學生一樣,一筆一畫開始學習漢字,每天要花上兩到三個小時,重復(fù)抄寫一到兩行相同的漢字。
亦如中國學生,他在習字過程中,也將漢字按照偏旁、部首進行分類再學習,“《中華字?!分薪湃f個中國漢字,如果不將偏旁、部首從漢字中分解,作為一種分類標準,就無法認知漢字”。
在習字過程中,他不僅對漢字的興趣愈加濃厚,同時對書本上印刷漢字的字體產(chǎn)生了好奇心,“本就造型奇特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漢字,加之毛筆的筆觸感,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之間的平衡等等,讓漢字在我眼中更富韻味,也讓我對毛筆字越來越好奇”。
于是,1999年,與畢羅留學中國一同開始的,是他的書法之旅。在學習書法時,畢羅對《論書》中的“書必有神、氣、骨、血、肉”深有感觸。
“神是書法的一種連貫性,氣是重要的審美特征和評價書法作品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在五者之中,畢羅更注重“骨”,“在神、氣之前,要先打好處理圖形、掌握造型、幾何學布局規(guī)律的基礎(chǔ)”。
畢羅將“我”字拆分,講解“骨”的重要性,“書法中的‘我’字,一撇一橫一豎鉤一提,這四個筆畫完成左半部分,四筆畫的交叉點同時在一條軸線上”。畢羅認為,這一軸線涵蓋著的,就是中國古代對造型和幾何學的特殊理解。
“‘我’字的右半部分也在一條軸線上,和左邊成互相呼應(yīng)的關(guān)系,且左邊部分比較緊,右邊部分又把力往外放,這種既平衡又充滿著動力的感覺,就是‘骨’的體現(xiàn)?!?/p>
這樣的感覺畢羅并不陌生,可以說,在他練字的過程中,時常有這樣的感觸,“雖然筆畫看上去都是獨立的,好像是來自不同空間,實際上當我們掌握它總體的軸線時,依然能夠窺見幾何學原理”。
“而只有當我掌握漢字的結(jié)構(gòu),我才能夠更好地去書寫它們,畢竟,沒有漢字就沒有書法。”
上海,奉賢博物館開啟年度大展“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圖為文物展品。揮毫間通曉古今之韻
在畢羅真正開始用毛筆書寫漢字與研究書法史時,他感受到更多漢字與書法的魅力。
書法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官吏或文人被要求掌握不同的書體,“如果說小篆是體現(xiàn)漢字原始字義的字體,那么隸書和章草在用筆以及結(jié)構(gòu)技巧上,就是真正體現(xiàn)書寫藝術(shù)的字體?!碑吜_對于中國古代字體的見解可以稱得上“入木三分”。
“甚至即使是線條比較單一的小篆,中國古人依然能夠?qū)⑵鋵懙梅浅S匈|(zhì)感,”畢羅認為,這種對筆觸、質(zhì)感的探索令人驚訝。而嚴格來講,書法雖然在漢代之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但自西周以來,古人已經(jīng)有通過漢字圖形的組合來表現(xiàn)它作為文字符號之外的審美意趣”。
如果說審美意趣是他感受到的第一層魅力,那么智慧便是第二層。
在研究書法的同時,畢羅最愛臨摹書法名作的碑帖,“因為通過書寫能夠最直接和古人進行對話交流,理解他們對世界的看法?!?/p>
揮毫潑墨間,結(jié)構(gòu)、布局、筆畫都成為跨時空的對話,在紙上緩緩展開,“我發(fā)現(xiàn)他們通過筆畫之間的組合,潛意識中表達的對大自然的思考,對宇宙萬物的認知,已經(jīng)達到智慧的境界”。而現(xiàn)在的我們,能夠在欣賞、臨摹書法名作時感到舒服,“是因為古人和我們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我們對世界規(guī)律的基本看法是相似的”。
2024年4月8日,甲辰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動“軒轅情·中國夢”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開幕式在河南鄭州美術(shù)館舉行。圖為展出作品吸引參觀者駐足觀賞。中新網(wǎng)記者 李超慶 攝他對書法魅力的探索還并不止于此。在畢羅二十余年的習字生涯中,他始終如一地熱愛著書寫。只要有空閑時間,他便會擺出文房四寶,有時創(chuàng)作,有時臨摹。不過,他認為,即使是臨摹,還依然能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空間,“雖然名作已經(jīng)成型,但落筆時如何發(fā)揮,依然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的挑戰(zhàn)”。
畢羅相信,同他一樣喜歡中國書法經(jīng)常臨摹的人,都能感受到古人的審美意趣,對世界的理解,以及遺留給后人的創(chuàng)造空間。
比較中融和東西之美
為了更準確了解書法的特征與價值,畢羅希望中國書法同各種藝術(shù)展開對話?!安蛔鞅容^,不去對話,就不能讓處于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去理解完全不了解的藝術(shù)。”
他的跨界對比始于西方古典音樂,“能夠與中國書法中的筆觸、動感等構(gòu)成相呼應(yīng)的,是古典樂中的速度、動感、節(jié)奏”。畢羅經(jīng)常將這種對比講給他的朋友們聽,“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往往是能夠理解的”。
這樣的跨界對比,能夠讓大家所接受的原因或許在于,二者都有純粹的藝術(shù)性層面,當達到極致水平后,再去探究構(gòu)成它們的元素,就變得不再重要?!皾h字、手法、音符、樂器都將不再重要,更為重要的是,二者帶給你的美感與享受?!?/p>
此外,他還將書法審美與西方幾何藝術(shù)作對比。西方學者在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時注意到,書法中對于漢字的造型以及布局的處理方式,與西方處理圖形的心理存在共同點,“比如對平衡的追求,對力學的把控”。
畢羅表示,雖然漢字和西方傳統(tǒng)審美有極大的不同,但是作為人,視覺的敏感程度實際上是相通的,“漢字結(jié)構(gòu)和處理的技巧和原因,同圖形結(jié)構(gòu)和處理一樣,在本質(zhì)上是人對待大自然和理解大自然的本能反應(yīng)”。
這樣的跨界對比不勝枚舉,他堅持用這樣的方式向意大利人、向中國人講解書法,“雖然我是西方人,但二十余年間,我不斷向中國學者學習,吸收了很多中國的東西,所以我結(jié)合了東西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畢羅看來,對比不是為了區(qū)分優(yōu)劣,而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能夠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文化看待書法,會讓我們更準確了解書法的魅力以及價值”。
這也是他如今依然堅持用意大利文撰寫中國書法研究相關(guān)專著的原因,他希望為更多的讀者提供了解世界和認識不同文明的機會。
畢羅相信,通過分享與中國書法相關(guān)的研究,可以讓對中國完全不了解的人獲得一些新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也有助于促進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完)
受訪者簡介:
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意大利漢學家,廣州美術(shù)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書寫文化與美術(shù)交流研究中心負責人,二王學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多年來主要從事書法學、銘刻與寫本學、美術(shù)文獻研究與翻譯、中國古代詩歌等領(lǐng)域的研究,使用意大利語、英語、漢語三種語言出版了多部著作和論文。意大利文著作有《李白,其人其詩》和《一觴一詠:〈蘭亭詩集〉研究》;英文專著有《孫過庭〈書譜〉綜合研究》和《以書護法:〈集王圣教序〉研究》;中文專著有《尊右軍以翼圣教》,英文譯著有張?zhí)旃吨袊鴷ㄖ饕g(shù)語的釋讀與研究》。在《亞洲???Asia Major)《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中國《敦煌研究》《唐研究》《中國書法》等海內(nèi)外權(quán)威刊物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