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頒獎。 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昨日上午,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于敏頒發(fā)獎勵證書,并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設立,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獲獎者不超過兩名,獎金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根據(j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guī)定,經(jīng)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并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于敏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準,授予“網(wǎng)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哺乳動物多能性干細胞的建立與調(diào)控機制研究”等45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授予“水稻秈粳雜種優(yōu)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等67項成果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授予“天河一號高效能計算機系統(tǒng)”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chuàng)新性研究”等26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工業(yè)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17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若列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等7名外國專家和美國得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盤點
1 獎項總數(shù)略增結構優(yōu)化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7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2項。
三大獎項總數(shù)比2013年增加5項,但比2012年減少了12項,比2011年減少了56項。
和2013年相比,2014年自然科學和技術發(fā)明類的獎項有所減少,技術進步獎項比2013年多了14項,但比2012年減少了10項,比2011年減少了81項。
國家科技部獎勵辦方面表示,優(yōu)化獎勵結構、減少獎勵數(shù)量,是為了突出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成果和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2 環(huán)保領域成果迅速增長
信息、能源和化工領域是我國重點應用科研領域。在頒獎大會上,這些領域的表現(xiàn)依然強勁?!疤旌右惶枴背売嬎銠C和“透明計算”的研究,分別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有些基礎研究因取得國際前沿成果而獲獎,如曾被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yī)學突破之一的中科院動物所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方面的研究為之帶來了自然科學技術二等獎。
另一方面,和民生息息相關的一些研究也開始崛起。如科技部獎勵辦方面表示,環(huán)保領域的成果迅速增長,今年環(huán)保領域的推薦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數(shù)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8個推薦項目中評審通過了4項,反映出科技界對環(huán)境質量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3 “云計算”拔頭籌終結空缺
2000年以來,關注原創(chuàng)和基礎研究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9年處于空缺狀態(tài),昨日頒獎大會上,“網(wǎng)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這一成果終結了這一“空缺”。
該研究由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張堯學團隊所做。新京報記者查看歷年來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獲獎項目,發(fā)現(xiàn)其分布物理、化學、地理、考古、氣候等領域,也曾有授予數(shù)學和計算領域研究,但真正授予網(wǎng)絡計算和計算機科學的,昨日卻是第一次。
項目由中南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兼任教授張堯學團隊所做。“我感覺很幸運,我覺得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弊蛲?,張堯學對新京報記者說。
科技部表示,張堯學團隊“透明計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傳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的限制,對于解決操作系統(tǒng)長期受制于人的問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簡單理解,其所做的研究,就是將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放在云里,用戶連上云端后,可以直接選擇操作系統(tǒng)的各類服務。
有媒體稱,這是我國首次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先于云計算、包含云計算”的網(wǎng)絡計算模式——“透明計算”,也是首個中國人推動的計算機技術。 新京報記者 金煜
■ 人物
于敏:從“土專家”到“氫彈之父”
昨日,89歲的于敏坐在輪椅上領取了習近平主席授予的證書,但從老人的眼神看出,這位老科學家的精神仍然矍鑠。
于敏是誰?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中國氫彈之父”、“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于敏身上的頭銜很多,在他昨日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前,他的名字并不廣為人知。甚至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由于從事氫彈研究,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成為秘密。就連于敏的愛人孫玉芹都曾感慨:“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p>
氫彈研制立“首功”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天津寧河人。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小職員。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于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從北大物理系畢業(yè)后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F(xiàn)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也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在研制氫彈之前,他的研究興趣一直在原子核理論研究。1961年,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要求他“轉行”,參與氫彈原理研究。于敏答應了:“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p>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氫彈——這一具有更強大威懾力的核武器,成為我國核武器研制要攻克的下一座“堡壘”。
于敏率領氫彈研制團隊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做密集的報告,最終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經(jīng)過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于敏率領的團隊實現(xiàn)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并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
曾有核武器專家指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于敏構型。而于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更加巧妙,首爆氫彈體積比美國要小。
我國核科學事業(yè)的重要開拓者、資深院士朱光亞曾表示,于敏在突破氫彈技術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起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他獲獎當之無愧”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lián)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于敏率領的團隊創(chuàng)造了研制氫彈的世界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杜祥琬曾與于敏共事多年,全程參與了氫彈的研制,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實際上,早在1966年12月28日,我們和于敏在羅布泊進行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就標志著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氫彈的所有特征?!比绻赃@個時間計算,我們在實現(xiàn)原子彈爆炸后,掌握氫彈技術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
1960年到1964年,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曾經(jīng)和于敏院士在輕核理論組共事,并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友誼。何祚庥說,于敏的工作奠定了氫彈理論的一切基礎,“包括后來核武器小型化的發(fā)展,都建立在于敏的理論基礎研究上。”
“我祝賀他,他獲得大獎當之無愧?!焙戊疋诱f。
杜祥琬向新京報記者回憶道,于敏的腦子極快。1966年在上海做氫彈理論實驗,計算機不斷吐出紙帶,上面記錄著氫彈每個時間、空間點的變化。于敏一眼就發(fā)現(xiàn)從某個點開始,紙帶上的數(shù)據(jù)出了問題?!斑@需要很高的物理理論基礎才能做到。說明于老的理論功底極好,腦子極為敏捷。”
愛看京劇喜歡諸葛亮
大物理學家之外的于敏,還是一位喜歡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的老人。
于敏的兒子于辛說,父親業(yè)余時間很喜歡讀書?!度龂萘x》、《紅樓夢》更是一讀再讀?!案赣H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諸葛亮和岳飛。諸葛亮的‘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是父親的座右銘?!?/p>
杜祥琬也回憶說,于敏從年輕時代起就喜歡看書,“物理方面的專業(yè)書就不用說了。文學類的書他也特別愛看。尤其喜歡諸葛亮。以前一起開會時能把《出師表》從頭到尾背下來?!?/p>
何祚庥回憶說,當年于敏率領的工作組還很能苦中作樂,因為都喜歡看京劇,但京劇票買不到,鄧稼先、于敏和他三人常常從郊區(qū)趕到人民劇場等退票,“現(xiàn)在京劇沒人看了,那個時候紅得不得了,我們的經(jīng)驗就是跑到門口去等退票,一定會有的。”
諸葛亮,是于敏老先生心中的完人,那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常被老先生提起。而在報效祖國之外的于敏,有諸多憾事。于敏最常念叨的,就是兩年前因心臟病去世的愛人孫玉芹女士。在媒體的采訪鏡頭里,老先生感嘆:“常常睹物思情啊”。說完,是長長的沉默,接著又嘆了一口氣?!拔⒔K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于敏念叨著元稹的這兩句詩,要送給離去的愛人。
杜祥琬回憶道:于老跟愛人感情很好,以前工作忙,經(jīng)常出差,家里大小事情于敏都交給愛人?!袄蠈O(指于敏愛人孫玉芹女士)永遠把一家老小照顧得好好的?!?/p>
“我們那時候經(jīng)常出去開討論會。我們叫‘鳴放會’,因為大鳴大放。誰有想法都可以說。前面掛一個小黑板,誰都可以去寫。于敏也是個開放的領導嘛?!倍畔殓貞浧鹨黄鸸ぷ鞯那榫?,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新京報記者 張婷 金煜
今天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了關鍵時期。我們既要在較短時間內(nèi)走完發(fā)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工業(yè)化道路,又要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中迎頭趕上。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依靠創(chuàng)新支撐。
——李克強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記者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