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婿”驕傲有何不好
一個中學LED屏火了,上書“熱烈祝賀我校女婿埃里克·白茲格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這個中學的名字是蚌埠一中,埃里克·白茲格的夫人吉娜,就是蚌埠人,初中和高中均畢業(yè)于該校。不少網(wǎng)友戲稱該?!芭视H戚”,認為埃里克獲獎跟蚌埠一中沒有關系。對此,校方回應稱,掛出這則祝福是因為高興,學校不會撤下這則祝福。
其實,又何必撤下呢?曾經(jīng)的學生嫁對了人,拿了諾獎,這是事實,并非捏造。一個學校的校友家庭出了轟動世界的新聞,不借此搞一點自我宣傳,不名揚一下,是不是太矯情?咱們的網(wǎng)友不能總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須知,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般配,也非易事,諾貝爾科技類獎項得主無不出身名校,都是一代學術大師,若無一點能耐,又怎么接觸大師呢?吉娜女士可謂蚌埠一中的精英學生,大學考取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后又去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界面非線性光譜、生物成像,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這有啥不值得驕傲的呢?
鄰居家出了名人,哪怕妻以夫為貴,那也是人家本事。不能總是犯眼紅病、看不慣病,看不慣別人的成功,啥事都挑毛病,啥事都有毛病,可最后有毛病的是自己。這也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總有一些人只喜歡自己成功,而不習慣別人成功,卻善于以瞧不起的語氣去揶揄乃至惡心別人的成功。雖然諾獎得主并不是蚌埠一中自產(chǎn)的,但也不能說毫無關系。這樣的喜訊,在學校LED屏上分享一下,實乃人之常情。
一個學校,不能總是指望酒香不怕巷子深。學校要發(fā)展好,還是應有傳播思維,讓外界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支持學校的發(fā)展。世界上許多學校的發(fā)展,都是依靠優(yōu)秀的校友來支撐。校友的成功素來都是學校的驕傲。英國的伊頓公學為何聞名遐邇,不正是培養(yǎng)威廉王子等諸多名人翹楚?一些校友在成功以后,也往往不忘母校的培養(yǎng)之恩,以各種方式予以回饋。當然,對成功也有不同理解,有經(jīng)濟上的成功,有政治上的成功,也有文學上、科學上等各個方面的成功,乃至于在平凡崗位上的兢兢業(yè)業(yè)。但無論成功與否,母校始終都是母校,而校友也始終都是母校的一員。母校為學生的先生榮膺諾獎而倍感鼓舞,這也可以鼓勵更多學子投入到學習中去,即便不能自己摘冠,要認識摘冠的人,不也一樣得有本事?
學校教育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傳統(tǒng)思維里,也得想想何日能夠有自己的學生摘得學術桂冠。也要追問一下:這學術桂冠是如何得來的,其中有什么樣的機制、什么樣的保障、什么樣的氛圍、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既然擁有了這么出色的“女婿”,不正可以借此探討一二,激發(fā)學生鉆研科學的熱情,進一步改良學校的教育管理,而不僅僅停留在祝賀的層面,豈非更好?
該祝賀的還是要祝賀。(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