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個月的21日,江蘇淮安市盱眙縣人民法院向留守兒童小佳的父親發(fā)出了一張《督促令》,督促這位久不歸家的父親履行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法定義務。這是全國首份《督促令》。這份《督促令》再一次讓全社會關(guān)注到留守兒童所處的困境。
“六一兒童節(jié)”剛剛過去,昨天又是端午節(jié),在《督促令》發(fā)布之后,小佳在這個兒童節(jié)有沒有見到父親?以法律的名義讓愛回家,法院的強制手段能解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問題嗎?
5月21日下午,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一所學校六年級的小佳(化名)和弟弟在法官的陪同下,在南京五塘村的某建筑工地門前見到了自己多年未見的父親,同來的江蘇盱眙縣人民法院法官向他們的父親送達了一份“督促令”。這也是江蘇省法院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向久不歸家的父母發(fā)放的全國首張關(guān)注留守兒童《督促令》,督促這些多年外出務工的父母抽空回到家鄉(xiāng),履行法定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義務。從南京回家后,原本性格很內(nèi)向的小佳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她的班主任黃東老師告訴記者。
黃東:首先我見她每天在班級笑容比以前多了很多,也主動和同學們在一起玩,下課的時候和同學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我就明顯看出來她和以前不一樣了。我想這個原因可能就是見了她爸爸之后,她肯定有很多話也跟爸爸說了,心結(jié)解開了吧。
據(jù)淮安市盱眙縣人民法院的法官姚月梅介紹,他們之所以關(guān)注這些留守兒童,就是發(fā)現(xiàn)青少年犯罪中,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家庭出現(xiàn)的問題。今年,盱眙縣人民法院在轄區(qū)內(nèi)對多所小學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校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一年甚至幾年沒有見過父母的比比皆是,小佳就已經(jīng)五年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盱眙縣人民法院決定幫助這些孩子尋找他們的父母,而向小佳父親發(fā)出的這張《督促令》成為了全國首張。
姚月梅:留守兒童正是因為缺乏父母的監(jiān)護和教育,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輕則影響身體健康,重則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有鑒于此,我院對常年在外、不能依法履行撫養(yǎng)教育義務的父母,依法發(fā)出督促令,從司法途徑督促其履行監(jiān)護職責。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淮安市盱眙縣每年有30多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遙遠的路途、生活的壓力阻隔了骨肉親情。跟小佳情況類似的留守兒童還有很多。這個端午小長假,記者在盱眙縣河橋中心小學看到,還有20多個孩子在學校里寄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陳文輝在這所學校上三年級,父母都在南京打工,盡管學校和他家只隔著一條街,但由于沒人照顧,他已經(jīng)在學校宿舍里住了一年多,只有寒暑假才去南京和父母團聚。
記者:那平時你星期六星期日回家之后,誰和你住???
陳文輝有時候在我二姑家住,有時候在自己家住。
記者:在自己家住和誰呢?
陳文輝我一個人。
記者:星期六星期日一個人住里面害不害怕?
陳文輝:害怕。
與陳文輝相比,四年級的錢蕊肩上的擔子更重。父母常年不在家,爺爺奶奶身體都不好,上學、照顧妹妹、做家務,錢蕊的一天被排的滿滿當當,但這一切她早已駕輕就熟。
錢蕊:妹妹都這么大,根本不用我操心,然后我上學,課堂上面的東西我都會,然后家里面我要做飯,做飯有時候有人來幫我,所以就不累了。
為了生計,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將親情擱置,然而他們不知道,親情的缺失成為了留守兒童內(nèi)心最大的傷痛。這個六一兒童節(jié),11歲的李成欣收到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回來的新衣服,可她卻并不開心。
李成欣:不想要(這個禮物),我只想要爸爸媽媽陪著我。
采訪中,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發(fā)出了一聲聲對親情的呼喚,他們想要的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看似很簡單的要求,但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做不到。
盡管首張《督促令》使小佳的情況有了改善,但據(jù)了解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督促令》予以支撐,法院也不可能給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都發(fā)出《督促令》。
淮安市盱眙縣人民法院政治處主任劉志超:這份督促令,嚴格來說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是這份督促令是把法律的強制性和法律的人文關(guān)懷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對未履行職責的家長進行監(jiān)督和教育,這也是一種探索和一種嘗試,希望能通過這種探索和嘗試,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或者立法的完善。
以法的名義讓愛歸家,以強制方式發(fā)出的《督促令》最終能解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問題嗎?答案顯而易見。采訪最后,留守兒童李金紫說出了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幸福的渴望。
李金紫:幸福就是他們陪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寫作業(yè)。
從人的本能的角度,大多數(shù)的父母是希望能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受到經(jīng)濟條件等原因的制約,一些父母被迫與孩子分離。公共管理學者丁兆林認為,如何建立一個讓這些父母不必遠行的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丁兆林:我覺得這個事情絕不僅僅是一張督促令能夠解決的,它需要建立起一個社會體系,假如這個父母能夠在自己的身邊找到工作,因為沒有能力撫養(yǎng)兒童,撫養(yǎng)留守兒童的大量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根源上的事情如果找到的話,相信這個事情好辦的多,如果不把根本的問題把它解決了,只是用一紙命令,我覺得最終這個也就是一個命令。(江蘇臺記者朱延慶 淮安臺記者于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