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流大學要重視哲學和學科方法論的教育。學生不光是學習政治課本上的通俗哲學,還要學高深的哲學,尤其多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原著,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學生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面對海量的信息,大學生的思想容易走向偏激或虛無。解決這個問題,硬管硬壓效果都不會很好,必須用深刻的理論來指引他們,幫助他們體會到真正的智慧的魅力。
此外,許多大學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階段才會開方法論的課,而且有時候因為老師本身經(jīng)驗不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張,一流大學從本科生階段就應該有這個訓練,請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大學者來講,甚至手把手地教學生做科研。這個底子打好了,將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學生都是有“章法”的。
第四、一流大學要引導學生加強人格修養(yǎng)。當然,真正一流的大學,首先要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對今天的“80后”“90后”來說,“叛逆”不再是不禮貌的詞匯,“自我”不再代表自私,“夢幻”不等于虛無,“拍磚”也不僅表示反對。對這些變化,我們大學的教授都理解了嗎?做大學教育的人,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推心置腹之后,才能潤物無聲。
不過,無論什么樣的個性,都要加強修身教育。大學在德性方面,應該是“保守”的。對于一流人才來說,“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理智信”,一個字都不能少。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大學里乃至全社會的“國學熱”已經(jīng)熱了二十年,但怎么樣才能讓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深入人心,還需要大學再思考。
第五、一流大學要培養(yǎng)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我們招來的大學生,十七八歲,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時光,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戰(zhàn)極限的膽量和沖破束縛的渴望,都是最旺盛的,如果大學不能將他們的這些沖動和天賦轉(zhuǎn)化成伴隨終身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這個大學教育能算成功嗎?
到底怎么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我覺得根子還在前面提到的“學術寂寞”和“學術獨立”上,我們的大學要能安靜得下來,教授要坐得住冷板凳,那么學生才能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東西熱門就去追什么,墻頭草隨風倒,哪還能有想象力?一流人才須得有一種“定力”,可能我們現(xiàn)在比較缺的就是這個,有了定力,守得住“正”,然后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