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餓死癌細胞”的話題一再被媒體和公眾所關注,在“餓死癌細胞”話題討論組中,截止到7月16日,閱讀人次達442.9萬,討論人次也已過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主任徐兵河表示,“餓死”癌細胞具有潛在的臨床意義,實際上臨床中已有類似藥物;不過,癌細胞是不是真能被“餓”死,是否能從理論落地現(xiàn)實,還有賴于對癌細胞特異性的進一步研究。
“餓死”癌細胞有潛在臨床意義 “敵友不分”或為最大缺陷
“餓死”癌細胞最初源于清華大學顏寧教授及其課題組,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揭示人GLUT1晶體結構的研究論文,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徐兵河教授認為,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我們?nèi)梭w的血管好比管道,轉運葡萄糖蛋白好比水泵,把細胞外的營養(yǎng)送到細胞內(nèi)。顏寧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水泵的結構,潛在的臨床意義是,破壞水泵的結構、干擾水泵的功能,就有可能最終破壞癌細胞。”
實際上,“餓死”癌細胞的提法在多年前已有,目前臨床中也有類似功效的藥物,這些藥物通過抑制血管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適用于大腸癌、肺癌等惡性腫瘤。不過,徐教授介紹,這種療法側重于阻斷“管道”,而顏寧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則為破壞“泵”的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