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店”,是商南縣城南去(丹江)水路商于古道上的一著名“客棧”,距縣城約15公里,今屬城關(guān)街道辦的黑漆河村。曾稱“大樹埡”。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梅家店”雖今天名不經(jīng)傳,沒有轟天動地的感人大戲精彩上演,但翻開《商南縣志》,文字記載,在元末明初卻有著濃墨重彩的神秘故事,“梅家店”這個地名悠然點綴其中,如一縷墨香寧靜而淡遠(yuǎn)。
六百多年前,商南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南來北往的商賈游人及貨物主要靠丹江水運。離縣城20公里的過風(fēng)樓丹江岸邊----普峪河,設(shè)有水運碼頭。從縣城南去,就要翻山越嶺,途徑梅家店,到普峪河碼頭乘舟,南下到達湖北的老河口,再轉(zhuǎn)至繁華的襄陽、武漢等大都市,北上去丹風(fēng)、商州,翻秦嶺入西安,向南途徑沐河寺,翻青山入趙川進入湖北的一個重要“驛站”。那時的梅家店林木繁茂,只有十幾戶人家從事著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生活,過著世外桃源般恬靜而悠閑的生活。
相傳村中有個生性聰慧,美貌出眾的姑娘,人稱“梅二姐”。她熟知過往的客人總要在她家門前的大樹下歇口氣,到村中討水喝,她就瞅準(zhǔn)了商機,逐和父商議,騰出五間房子開了個旅店,俗稱 “梅家店”。因為“梅二姐”不僅人長的漂亮,一張笑盈盈的臉,見人就笑口搭話迎接,加上烹調(diào)手藝好,飯菜可口贏人,旅店的生意就相當(dāng)紅火。
后來,梅二姐手頭積蓄多了,又買了五六頭馬和騾子喂養(yǎng),用來出租給住店的商客使用。久而久之,日子長了,“梅家店”就聲名遠(yuǎn)揚了。時值明朝初年,戰(zhàn)火紛亂,“梅家店”成了南來北往神秘人物聚集的地方。梅二姐仗義疏財,廣交朋友,成了八方客家路人心中的梁山女英雄“孫二娘”。
從“梅家店”進山口一華里有一座巍峨高大山嶺,在山嶺的半山腰處,群山逶迤環(huán)抱著一處大盆地,酷似盛開的蓮花。有史書記載,明永樂4年初秋的一天夜里,梅二姐夢見如來佛祖駕著祥云,指點她在山上盆地里建一座寺廟,梅二姐牢記心中,又積極籌集錢物,于明永樂8年修建一座寺廟,取名“金蓮寺”。
寺廟雖不宏觀,只有20多間寺舍,正殿上方有 “大雄寶殿”四個斗大金字。寺下清泉瀅瀅迂回,蓮池碧溢,六瓣相映,波光四射。寺中供奉著“觀世音”等菩薩,寺廟開光典禮后,“觀世音”顯圣,聲名頗大,遠(yuǎn)近百余里的信男善女,或求子、或求官、或求藥,前來上香祀福,香火一度十分繁盛。后因梅家店多與官方不睦,“金蓮寺”禍患多次連身,三次被火焚燒,三次重建。梅二姐因?qū)P慕?jīng)營生意而耽誤了婚嫁,也因避難躲災(zāi),削發(fā)為尼出家到 “金蓮寺”當(dāng)了住持,以致年老在寺中坐缸而圓寂。
因“梅家店”而出名的“金蓮寺”,雖幾經(jīng)劫難,但至今香火不斷,每年的2月19、9月19廟會,前來朝拜的信男善女絡(luò)繹不絕。(江學(xué)泰 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