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圓
在一陣火車的轟鳴聲中,我們商洛中學首屆百名“北大班”學生,告別了繁華的首都北京,告別了為我們提供七天學習生活服務的北京大學校園,踏上了返程的列車。
七天的北京學習生活實踐,時間是短了一些,但卻令我留戀,讓我時?;匚端伎?。
餐廳的那場講座
我們曾在北京大學聆聽了三場教授的講座,一場是航空航天技術講座,一場是中國古代詩詞鑒賞,第三場是膠體與界面化學的講座。雖然有的講座我們聽著似懂非懂的,但教授們淵博的學識、和藹的態(tài)度、授課的方式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三場講座,更使我受益匪淺。
這場講座是在餐廳舉辦的。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你們也許知道富蘭克林這個人,他是18世紀美國實業(yè)家、科學家。有一次,富蘭克林攜夫人共赴歐洲參加一個盛典,旅途中在一家臨近池塘的賓館歇息,不料起了大風,池塘卷起的大浪嘈雜聲令他心中生厭。但富蘭克林是個聰明人,聰明人遇到問題是不會輕易躲避的,他使用了一樣工具便讓巨浪乖乖地平定了下來。”
講到這里時,我們都瞪大了眼睛,急切地想聽教授道出其中的原委。但教授卻停止了講述,反倒詢問起我們:“富蘭克林用了什么工具?”
教授這一句話剛說出,他人卻已站在了我的面前,話筒也遞到了我的嘴邊。其實我也不知道富蘭克林用了什么工具,但我卻看見大屏幕上有一只盛著液體的勺子,便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是勺子嗎?”教授重重地一點頭,贊許地說:“把掌聲送給她吧!”緊接著,教授又補充道:“我作了這么多場講座,她是第一個回答正確該問題的女生!”
在一片掌聲中,教授指著屏幕上的勺子說道:“答案就在你們眼前,要留心觀察,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否則你們只能與它失之交臂!”
接著,教授對富蘭克林歪打正著、突發(fā)奇想解決問題的原理略作說明。就是這場講座,使我一下子明白了仔細觀察和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無價之值,明白了大師的頓悟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平日的留心觀察為“頓悟”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六人小組的那場“設計文化衫”活動
進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分配好了的小組就開始了活動。我們小組有六位成員,五位來自陜西,一位來自四川,我有幸擔任小組長。我們接受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設計本組的文化衫,其內(nèi)容包括組名及標志性圖案。
我提議每位組員設計兩套方案,最后擇優(yōu)選用。組員們拿起筆,在面前的紙上勾勾畫畫,陸續(xù)地展示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首先是對組名的表決。“晨曦、勝利、追夢、凌躍……”
我將大家構(gòu)思的組名依次念出,組員們也一一進行投票。
呼聲最高的“追夢”得票最多,理應定為組名,我卻略帶猶豫,這個名字缺乏新意,我個人并不十分贊同。我知道自己有最終的決定權,但并不代表我可以獨斷專行。猶豫過后,我還是聽從了組員們的建議,確定了組名為“追夢”。因為我想大家好不容易才來到這里一塊兒學習生活,一意孤行在團隊合作中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在行使小組長權力的時候,選擇了“包容”“集體決定”。
之后組員們選擇了我設計的鷹王為標志性圖案,他們認為組名與圖案合在一起有“雄鷹展翅,追夢揚威”之意,比較合適。
接著,我在衣服上輕輕地勾勒出了鷹王的輪廓,擅長繪畫的同學用彩筆進行填色,擅長書法的同學去完成文字書寫部分,其他組員在一旁用手輕拽著衣角,方便我們操作。
我們這件造型簡約而獨特的文化衫,竟然引起外組成員要求“跳槽”到我們小組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