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顯斌
他叫包拯,宋朝人。
他是一個傳說,一部傳奇,是歷史深處的一顆明星。
歷史上,有多少官,幾乎數(shù)不清,也說不完??伤?,卻成為他們中的異數(shù),成為昨夜天空的一顆北斗星,高高掛在天幕上,掛在歷史的夜空,供后人仰望,膜拜。
宋朝人談到他,竟極口而歌:“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王包老。”
這是怎樣一種愛戴,怎樣一種崇敬,怎樣一種自豪??!一個官,能在百姓口中,立下如此口碑,千年萬年,理當不朽。
多少官,把名字刻在石頭上,卻轉(zhuǎn)瞬即逝。
多少官,自詡為清風明月,其實營營茍茍,骯臟不堪。
只有他,一聲不吭,一臉威嚴,端坐在開封府大堂上,“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wù)呓詰勚?rdquo;,凸顯出一種公正,一種無畏。他嫉惡如仇,對走后門托關(guān)系者冷面相對,難得一笑,人將其笑比之“黃河清”;他大開正門,讓黎民百姓上前訴冤,“吏不敢欺”;他敢多次彈劾國丈,唾沫濺到宋仁宗臉上,仁宗無奈地對希望為其伯父升職宣徽使的愛妃道:“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他剛硬,因為他廉潔如水。
他端直,因為他潔凈如月。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是官箴,昭昭如日,潔白如月。
后世的這段名言,包拯沒說過,卻用行動證明著。
端硯,“易發(fā)墨,不損毫”,乃硯中極品,是文人案頭必備之物。他是文人,愛寫詩作文,更愛端硯,希望案頭擺一方端硯,磨墨,鋪紙,懸腕疾書,可是,面對自己治下之物,他微微一笑,搖頭而去。多少官啊,都攜帶端硯歸朝;或者攜帶端硯,送給上司、同僚、朋友。可是,他空手而來,空手而歸,給民間留下一個故事,一處風景——硯洲。
永遠,他都是那樣,橫眉冷對一切邪惡,一切貪污腐化。甚至,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囑咐后代:“后世子孫仕宦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那是一種怎樣的品質(zhì),怎樣的人格?。克缪┯趁坊ò銤崈?,如明月在天般純粹,如水流石上般清潤,如深谷蘭花般無暇。
當年,就有人贊美: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如果,每個官員都如包拯,都如這首詩一樣;那么,每個官員,都會在百姓嘴里立下一塊口碑,在百姓心中立下一塊心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