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各年級的班主任會帶領大家去野外春游,感受大自然。也會組織高年級同學到附近山上砍柴,像螞蟻搬家一樣,半天就能背回來一大堆柴禾,足夠教師食堂用上幾個月。那時沒錢請炊事員,代課老師就輪流做飯,既當教師,又當廚師。秋天樺櫟樹的果實熟了,學生們利用周末上坡拾撿橡子和橡殼,拿到學校充當勤工儉學費用。冬季,我們都會穿著粗糙笨重的棉襖,戴著火車頭帽子或耳朵帽,背著裝有燒紅薯的破書包,拎一個火炭盆子,放在課桌下取暖。盡管如此,部分學生的手、腳、臉和耳朵還是被凍壞,尤其寫字時手都攥不住筆。
老師會不定期家訪,到學生的家里,同家長談心,詢問學生思想表現(xiàn),了解家庭情況,此舉很讓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倍感溫暖,調皮倔強的學生也會逐漸敬畏老師。因此那時普遍有一種“學生不怕父母怕老師”的說法,家長很愿意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老師的調教、培養(yǎng)和托管。
為了適應城鎮(zhèn)化帶來的農(nóng)村學生數(shù)量的變化,解決農(nóng)村學校“布局分散、規(guī)模小”的問題,縣上于1998年開始對農(nóng)村中小學進行新一輪學校布局大調整,農(nóng)村學生少、辦學條件差的中小學漸漸被撤銷,并入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
滾子溝六年制小學在教育改革中也“難逃一劫”,由最初的6個年級減為4個年級,又從4個年級減為2個年級,最后索性于2003年合并到相鄰的小學,有幾十年歷史的滾子溝小學從此不復存在。隨即,已經(jīng)改建的四間兩層磚混結構的小學教學樓被本村一農(nóng)戶買去。
鄉(xiāng)村小學校園是廣大農(nóng)村最活躍最熱鬧最神圣最純潔的地方,朗朗讀書聲和清脆的教鞭聲給山村帶來了生機、活力和希望。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和教育資源整合的加快,全縣200余所村級小學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像滾子溝小學一樣,慢慢地被合并或撤銷,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化作一種永恒的山村記憶,被人們珍藏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