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與口號
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歌詞變得完全政治口號化了,這當然很不幸。然而,歌曲總算還有一個好處,它僅僅有了標語口號式的歌詞是不算完的,它還得有曲子,它的曲調仍然來自生活、來自音樂傳統(tǒng)、來自人民、來自世界也來自作曲家的靈感。即使政治口號中包含了虛夸與過度,感情仍然有可能引發(fā)共鳴,某種情結仍然有它的紀念意義與審美意義,而音樂,一首首歌兒的曲調,是相對最純的藝術。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向陽花”,這個歌兒民歌風味,非常陽光,非常誠摯,令人不忍忘卻。我的妻子曾經(jīng)抱著孩子面向陽光照過一張照片,一見這張照片,我就會唱起這首歌來。“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它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也很地道,理想簡潔明麗。“毛主席來到咱們農(nóng)莊”,把人民的愛戴唱得多彩多姿。“共產(chǎn)黨領導把山治,人民的力量大無邊”,這首歌唱大躍進歌唱“盤龍山”的電影插曲,令人想起那火熱的年代。我們拼了命,我們發(fā)了熱,我們是多么急于打造出一個強大富裕的新中國啊——欲速則不達。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到了新世紀,我們講科學發(fā)展觀啦!多少代價,多少曲折,僅僅有熱情和決心而沒有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是絕對不行的啊。
《大海航行靠舵手》是一首成功的歌曲,泱泱大度,恢宏壯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至今它的旋律仍然令人神往。至于它被利用到“文革”當中,或者說它的歌詞中包含有宣揚個人迷信的政治上不正確的成分,責任只能由歷史與時代擔當。我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蕩滌掉某些歌曲上附加的累贅與塵垢,使我們的六十年歌吟行進的過程連貫起來整合起來,而完全不必要搞幾次避諱與中斷。
正像歷史不會是直線發(fā)展、金光大道一樣,斷裂與自我作古,也多半是孩子氣的幻想。
關于樣板戲
有二十年無歌可唱。樣板戲的說法小兒科,樣板戲的唱詞不無庸劣,如李玉和唱完“雄心壯志沖云天”,楊子榮接著唱“氣沖霄漢”,“一號”人物都是跟天干起來沒完。有些戲詞比較好,如“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一路上多保重,山高水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唱腔則很有成績,我特別喜愛江水英、柯湘、雷剛、還有《海港》里的唱段。
京劇是我們的文化財富,文革思潮扭曲了京劇包括現(xiàn)代戲已有的基礎,民族戲曲與音樂傳統(tǒng)又畢竟由于它的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與群眾的喜聞樂見,而具有一種抵抗(急功近利、假大空與瞎指揮)病毒、平衡“文革”污染的能力。文藝說到底仍然是文藝,你再將它們往路線斗爭上拉,它們仍然不是誣告信,不是黑材料,不是野心家起事宣言。六十年來的文藝經(jīng)受了各種局面,經(jīng)過了許多試煉,它存儲了歷史的鮮活,它留載了多樣的喜怒哀樂,我們當然正視這一切過程與經(jīng)驗,我們卻也不因為某些過程與經(jīng)驗的愚蠢與荒謬的方面就拋棄一切,更不可能回到1949年以前——例如張愛玲與劉雪庵代表的大上海。
大聲疾呼地催生今天的魯迅也與催生今天的曹雪芹或者巴爾扎克一樣的是十足的外行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若干年。
文藝的生活性、藝術性、感情性、創(chuàng)造性與個人的風格性是常青的,也是常變化的。我仍然喜歡唱漸行漸遠的“家住安源”、“聽對岸,響數(shù)槍,聲震蘆蕩”、“面對著,公字閘,往事歷歷……”同時這絲毫也不妨礙我接受舒曼的《夢幻曲》(原名《童年》),雖然后者曾經(jīng)在我們的一出極好的戲劇里遭到純樸的卻是缺乏音樂熏陶的革命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