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史文化濃厚,人才輩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會想到關二爺、李世民、武則天、楊家將、呼家將,等等。若具體到名臣,人們又會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陽王郭子儀,或者是裴氏宰相(據統(tǒng)計,裴氏家族共出過五十九位宰相)。這樣看來,大眾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時,提起明清之際的山西,人們似乎僅僅記得晉商、晉商大院、走西口、鏢局、票號,等等。但是,這種粗略的概念、大概的印象,是不全面的,甚至會漏掉關鍵的人物,比如大清相國陳廷敬。
陳廷敬,字子端,號午亭,山西晉城(澤州)人,順治朝進士,康熙朝宰相。他在朝任職五十四年,一生二十八次升遷,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升任文淵閣大學士。他被康熙盛贊為“(詩作)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初學所能窺也”(《清史稿》卷九《陳廷敬傳》),“(為官)蓋在仕籍者余五十年,而秉忠貞者恒如一日”(《皇城石刻文編》)。從任職簡歷和康熙評語來看,陳廷敬是不折不扣的大清名臣、忠臣,但是人們對他的研究和關注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情,甚至是通過暢銷書《大清相國》和熱播電視劇《康熙王朝》,才知道了這個出自山西的宰相,知道了康熙朝的文化翹楚。
其實,《大清相國》畢竟是小說,《康熙王朝》也僅僅是歷史劇,演義和杜撰雖然讓“陳廷敬”豐富了起來,但是細看《清史稿》后,又讓人感覺這些離真實的陳廷敬遠了不少。好在,山西的學人早就組織了陳廷敬的研究團隊,他們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以《清史稿》《午亭山人年譜》《午亭文編》《尊聞堂集鈔》等資料入手,從在朝為官、與康熙帝的關系、經學思想、社會政治思想、詩詞創(chuàng)作、陳氏家族等方面全面解讀了陳廷敬,最后集結成《陳廷敬傳》。這是近年來陳廷敬研究的扛鼎之作,甚至可以說是清史研究的珠玉之品。
陳廷敬作為一代名臣、大清相國,卻“生前達官顯貴,死后文名寂寞”,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陳廷敬為官清廉,他沒有貪污受賄、耍弄權術,更沒有結黨營私、賣官鬻爵,所以提及康熙朝的權臣,人們常常會想起索額圖、明珠、李光地、馬奇等人,卻恰恰忘了兩朝不倒翁——陳廷敬;二是因為陳廷敬的詩詞文章多為臺閣體,與清初很多漢族知識分子的文風、心態(tài)不符——當時的中原文人一時無法接受清兵入關的事實和南明各政權相繼倒臺的結果,詩歌創(chuàng)作都彌漫了一種幻滅感。例如,“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清詩選》,選清詩人一百五十人,但不收陳廷敬。而詩學功力遜于陳廷敬的王士禎卻成為詩壇盟主,始終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好評”(《陳廷敬傳》)。好在,歷史是公正的,亦是公平的,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陳廷敬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康熙帝的真正摯友。在康熙為陳廷敬家族題寫“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之后,說:“朕特書匾聯(lián)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一代大臣,受此殊榮,真是無人可比。
在學術方面,陳廷敬亦是著作頗豐,但在清代文學界引起共鳴的應該是他的《杜律詩話》,這部書不僅受到中國學者的認可,更被日本學界所推崇。當時清代研究杜甫詩歌的人頗多,其中不乏名家。如,錢謙益《錢注杜詩》刻于康熙六年(1667年),金圣嘆《杜詩解》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鶴齡之《杜詩注》在康熙朝也盛行于世。但陳廷敬認為他們在解釋杜甫詩歌時存在謬誤,所以《杜律詩話》精選了杜甫五十五首七言律詩,一一闡說。其體例是先破后立,即先引較為通行的謬說或誤解,予以駁斥,再申說己意。其間旁征博引,又時出獨得之悟??梢哉f,《杜律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的一種新體例,推動了當時的學術進步。日文版的《杜律詩話》序言寫道:“其為說也,不依諸家,而出于獨得。證之以本集諸詩,參之以新舊唐史,旁廣采當時事跡,發(fā)杜老胸中之蘊,辨注家因襲之誤,大非吞剝綴輯之徒所能仿佛也。所謂簡易明白,有資于幼學者,莫過于此。”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另外,提起陳廷敬,必須提起培育他的陳氏家族。世居陽城的陳氏家族,在明末清初逐步發(fā)達起來,至清雍正時期,已經出了陳天佑、陳昌言、陳廷敬、陳元、陳壯履等九位進士,陳廷翰、陳壽岳、陳傳始、陳名儉等十位舉人。陳氏家族,在歷代均有著述,其著作雖然多有散佚,但目前所見依然有不少。所以,本書作者把陳氏家族稱為“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從去年到今年,中國的官場不平靜,“老虎”、“蒼蠅”紛紛落馬,但是官場中人要真正做成不倒翁,也許該學學陳廷敬的智慧。這位“馳騁官場五十四載,累計二十八次升遷”的京官,被康熙稱為“老大人”、“極齊全底人”,細品陳廷敬的人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不僅會為官,更懂得做好學問,而這或許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