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文獻出版社推出新書《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作者是日本朝日新聞社記者野島剛。他長期在中國走訪,對“中國第一畫”、“中國版蒙娜麗莎”《清明上河圖》十分著迷。寫這本書,他想一探《清明上河圖》背后的謎團,但又因謎團太多,很多時候只能“呈現(xiàn)”謎面,而無法解謎。
圍繞這幅曠世畫作,謎題有:《清明上河圖》畫的是何方景致?創(chuàng)作于什么年代?“清明”是什么意思?畫家張擇端是個什么樣的人?畫作幸存至今有著怎樣的傳奇?其仿作形形色色,哪些成了經(jīng)典?……
在采訪過程中,野島剛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他發(fā)現(xiàn),基本上每個時代的文人、畫家都迷戀《清明上河圖》。有一個清朝皇帝,當時想欣賞此畫而不得,便命5個畫家畫了一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野島剛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頗為有意思的事情,末代皇帝溥儀曾命人將原作帶到故宮外藏起來,滿洲國滅亡后,溥儀卻發(fā)現(xiàn)它不見了。1950年,此畫在沈陽很幸運地被發(fā)現(xiàn),這一段歷史有人寫過,但從沒有人詳細介紹發(fā)現(xiàn)者楊仁愷的故事。
野島剛特意去過開封,發(fā)現(xiàn)那里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當年遺跡。開封每隔一些年份就會遭遇大洪水,“圖上開封”如今已在地底下幾十米深處。
在《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里,野島剛從政治和文化交錯的地帶剖析名畫背后的故事,同時進入畫作的深層細節(jié),在錯綜復(fù)雜的線團中抽繹清晰的理解,帶領(lǐng)讀者領(lǐng)略《清明上河圖》的玄妙之處。
日本有個城市叫京都,人們走在街上,多有穿行在“清明上河圖”里的錯覺。這也許是野島剛對這幅畫深度好奇并為之探幽解謎的動力來源。
“清明”作何解
《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應(yīng)該是因為描繪某年清明時節(jié)的街景而得名。
然而如果是春季,畫中卻出現(xiàn)許多非春天的場景。有人指出了一些矛盾的地方,例如餐廳門口張貼著宣傳秋季才有的“新酒廣告”。
除了“清明節(jié)由來說”外,也有人傾向于主張這幅作品呈現(xiàn)了宋徽宗時代天下太平之治的和樂景象,因此命名為“清明”。這是“天下太平由來說”。如果作者真的是宮廷畫家張擇端的話,用作品命名向皇帝呈遞敬意也不是不可能。
還有一個說法是,當時開封有個地方叫“清明坊”,因為是描繪這個地點,所以命名為“清明”,這是“地名由來說”。
“上河”是何意
開封位于河南,距離黃河不遠。宋朝稱開封為“汴梁”,該圖描繪的是汴河的上游,因此稱為“上河”。這個說法也廣為人們相信。事實上,開封的確位于汴河的上游。
還有一種說法解讀“上河”的意義。流經(jīng)首都開封的汴河,當然是代表宋朝的重要河川,“上河”的“上”字,有著日文“御”字的意味。
也有人認為,“上河”的意思是“去河那邊玩”,因為中文的“上”有“去”的意思,即使到現(xiàn)在,在中國到街上去也會說“上街”。
誰是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描繪出來的世界豐富多彩,精心刻畫眾多的人物及建筑物,實在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負擔。
然而,《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不僅筆觸逼真,而且超過五公尺畫軸的筆法一致,如果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幾乎不可能維持相同的風格,這也經(jīng)過專家們傳統(tǒng)手法的鑒定。
之所以對于這幅畫究竟是否出自張擇端一人之手抱持懷疑的態(tài)度,其中一個原因是幾乎找不到有關(guān)張擇端的公開記錄。與這個時代的著名畫家郭熙、李唐、黃庭堅等人相較,他一點名氣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