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正日的水晶棺說起
近來,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日突然去世,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從報道中看,有一張照片出現頻率很高,就是金正日著人民裝、靜臥水晶棺中那張。水晶棺,也因此被大家注意。水晶棺,是一種高檔葬具,大凡有條件的國家領導人,都希望離世后能躺到這樣的棺材中,供后人瞻仰。
那么,水晶棺到底有什么好,怎么做出來的?
顧名思義,水晶棺就是用水晶做的棺材,其實也就是一種超高級的玻璃棺材。棺材是葬具的一種民間說法,早期人們下葬時并無棺材,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使用棺材下葬才漸漸開始流行,并成為一種普遍的喪葬習俗。從質地來看,主要有金棺、銀棺、銅棺、鐵棺、水晶棺、石棺、瓦棺、陶棺、木棺等,在這些葬具中,水晶棺的制作工藝和要求是最高的,非一般師傅可為。
水晶棺性涼,有玉一般的防腐功能,有利于延長尸體的保存;而且,水晶棺本身質地耐腐,特別是其透明特性,既美觀漂亮,又方便瞻仰,這可能是大家看重水晶棺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在同樣自然條件下,水晶棺的尸體防腐優(yōu)勢其實并不咋樣,比中國的特產——金絲楠木棺材,要遜色多了。
目前考古中發(fā)現的很多未腐古尸,所使用的葬具,幾乎都是楠木材料。我在《中國人盜墓史》中曾提到一個小故事:將一碗紅燒肉放進在南方原產地打成的棺材內,個把月運到北方后,肉不僅未腐壞,還未冷掉。既然楠木棺材如此好,那么為何國家領導人還是青睞水晶棺?主要是出于瞻仰的考慮。
與楠木棺材相比,水晶棺的制作成本太高了。制作一口上佳的水晶棺,首先要有優(yōu)質的原料——至少是一級水晶。水晶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但在珠寶市場上,水晶是一種寶石,中國古人稱之為“水精”、“水玉”,從這稱呼上,可知水晶的非同一般。很多情況下,水晶的價值可以和玉比媲美。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晶并非都是晶瑩透明的,因為含有不同的元素,也呈五顏六色,有黑色、黃色、紫色、綠色、灰色、薔薇色等等。但最受喜歡的,還是無色透明的水晶,這也是大家對水晶的最基本印象,制作水晶棺都是這種透明水晶。
水晶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礦藏豐富。中國水晶產地主要有江蘇、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山西、內蒙、西藏等地。我在四川峨眉山博物館里,便看到當地出產的一大塊水晶標本,相當漂亮。但中國最好的水晶并不在四川,在江蘇東海。
東海水晶是中國白水晶的主要產地,不只藏量豐富,品質好,而且埋藏淺,方便開采,故有“水晶之鄉(xiāng)”的美譽。東海水晶近幾十年來名氣特大,原因便是因為一口水晶棺的誕生——1976年9月,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去世后所使用的水晶棺,便是用東海水晶制作的。
當時,毛澤東水晶棺的原料采集工作,由時國家地質總局全權負責。據已公開的資料,用于毛澤東這口水晶棺制作的東海水晶,多達32.2噸。其中,22.2噸送到北京玻璃總廠;余下的10噸水晶中,5噸送到上海新滬玻璃廠,5噸送到錦州155廠。另外,重慶、成都等地相關工廠也有分到了不同的制作任務。
為什么分別送到不同的地方?原來,由于工期緊、技術要求高,水晶棺的蓋板、堵頭、側板、底板,并不是由北京一地制作,由不同地方的工廠,分別承擔。北京玻璃廠負責水晶棺蓋和前后堵頭的制作,上海新滬玻璃廠負責側板的制作,錦州一五五廠則負責底板的制作。
水晶只是制作水晶棺的原料,不是成品板材,要在高溫下將其熔化掉,去掉雜質,定型為板材。毛澤東水晶棺的制作規(guī)格高,工藝要求嚴,比一般水晶棺制作難度高多了,加上有“政治任務”的性質,制作時大意不得。毛澤東的水晶棺比一般的更大更厚,長、寬是240厘米×100厘米,厚8厘米。成型后還得進行光學處理,保證從外面看毛的臉部不變形、不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