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很多時候都是自我評價體系出了問題。戴著面具的“飛鳥俠”總跟在里根身邊,在他挫敗的時候出來喋喋不休。在好萊塢類型片的流水線上下 來后,刻板形象如影隨形,即使早已風光不再,即使光著身子走在街上,都有人喊里根“飛鳥俠”。里根就這樣擁有了另一重自我——一個外界評價體系套在他身 上、擺脫不掉的身份。
劇評人將里根拖入谷底后,“飛鳥俠”的幻象又出現了。雖然里根曾對大紅大紫的鋼鐵俠不屑一顧,但當藝術家這條路看上去沒戲了以后,“飛鳥俠”獲 得了里根的全然認同。借“飛鳥俠”之口,他承認自己幻想的還是60歲能整容成30歲,來一部票房10億美元的電影。觀眾們喜歡的就是爆炸和動作場景,他就 是要給他們這些,然后凌駕于所有人之上。因為這是一個“借上帝和神話傳播的文化,已由洗衣機清潔劑廣告和動漫人物代工”的時代。換句話說,超級英雄是新的 眾神。
這一段,特效呈現了“飛鳥俠”蒞臨紐約上空的華彩篇章,這位英雄不斷宣揚自己正當性的大段宣言之后,他鼓動里根要在上演“火焰、犧牲、伊卡洛 斯”的火爆結局——這位希臘神話人物用蠟和羽毛造的雙翼升空,因為飛得太高,蠟融化了,跌落水中喪生。公演當天,作為艾德,里根再一次念出“我不存在”, “我甚至都不在這兒”的臺詞,這次他是真心在說他自己。所以他動手要自己消失。
不過,他只是轟掉了自己的鼻子。但這場超小規(guī)模的動作戲卻為他在他一向斥拒的社交網絡上引來了極大關注,劇評人也改了口風,贊他的戲有“無知的 意外美德”。這場小勝是他自己的勝利,還是“飛鳥俠”的勝利?是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勝利,還是那些新晉上帝的勝利?愚人作戲的“喧嘩與騷動”也有意義嗎?電 影沒有給出答案。里根纏著繃帶的臉,像極了戴著另一副面具。他松開了繃帶,露出換了鼻子后不再像自己的臉,然后站上窗戶外沿,消失了。
消失的“飛鳥俠”與《消失的愛人》一樣,都是這個時代的特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尼采恨透了瓦格納,恨他讓一切藝術元素都化作戲劇的奴仆。在 150多年前,他就感知到了,“大成就,轟動大眾的成功,不再是真誠者的事了——要獲得成功,人們必須當演員!”愛人消失了,完美女人的完美家庭在電視觀 眾的心中永遠鮮活;里根這個人消失了,“飛鳥俠”的后輩們將繼續(xù)統(tǒng)治曼哈頓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