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雨 善)我和平凹先生都是棣花人。我在山里苗溝瓦房,先生在川道棣花賈塬。
我是讀先生的文章才學著用筆書寫家鄉(xiāng)的山水人物事情的。后來寫出了東西,相繼出了兩本散文集都是先生給做的序,他一般不為人做序,兩次給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業(yè)余作者作序,至今我是第一人了。在序文中對我做人做事作文的肯定,讓我溫暖。見面常說的一句話:寫吧,不要停!讓我才有了堅持寫下去的自信和勇氣。
他是老師,更像兄長。記憶里小時候一定見過他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我老家苗溝修水庫,印象中在寒風里踮著雙腳,用粉筆書寫黑板報,那手指凍的紅蘿卜一樣。那時我有十來歲,只記得他頭大個子矮,字寫的好看,文章也好看。冬天天不亮去上學,就能聽到門前底下河邊有一隊走路說話的人,到下午太陽落山時,見一個個背著柴禾艱難地走著,那個背簍不停地磨屁股,在石墩上歇時,還得踮起雙腳的,一定就是他了。那時,我們誰也不認識誰,如今我們已經(jīng)成了師生,成了朋友。每次回家鄉(xiāng),他只讓我知道,還再三叮囑:不要給領(lǐng)導說。怕給添麻煩,其實他見領(lǐng)導也不自在。我陪他到小吃攤吃漿水菜稠糊湯,還有酸菜糊湯面,他那個高興勁,一吃飽就吃多了。一次,因公被宴請后,說還想吃某條街的洋芋扁食。到那里他就要了滿滿一大碗,吃得睡不下,又在丹江公園走路。人們都知道他話少,和我們一塊走路時,話多的跟溢出來了,說的故事和他的文章一樣精彩。
先生不講究吃也不講究穿。一次回鄉(xiāng)下,他硬是用一身新西服換了一位朋友的舊西服,他說舊的穿著心里滋潤。他在書房寫作,有時候一天也不下樓,到飯點了,不是煮一碗掛面,就是熱一碗漿水攪團。他書房樓下的小吃店沒有不熟悉他的,都了解他的習慣,吃素餃子、菠菜面,還有羊肉泡,啥調(diào)料重,啥調(diào)料輕,店老板一清二楚,跟自家人一樣。
先生已過耳順之年了,可寫作的勁頭賽過80后的小伙子,一兩年就有一部長篇,高質(zhì)高產(chǎn),讓我們常常驚訝,他腦子里咋能裝下那么多故事?一次見面,我是心疼也是半開玩笑說:“你這樣寫,還讓別人咋活呀么。”他只是猛抽一口煙,笑笑而已。每完成一部長篇,他都會不由自主到農(nóng)村走走,他說沒啥目的,可回去又是一組寫底層分量不輕的美文。
先生是個大名人,可把父老鄉(xiāng)親看得很重,有人到省城尋他,他都要給管吃管住的?;氐酱謇?,他也沒架子,這家走走,哪家坐坐,孩子上學,娃尋工作,他都會說想辦法的。村里人見面喊他小名,他覺著熱乎,像吃一碗糊湯面。
家父過世時,他前后就跑了兩次,送上一幅“慎終追遠”書法吊唁,讓村里人大開眼界,讓朋友們羨慕。臨下葬時,他看著封了墓口才離開。我很感動,我只是他的一名學生,能享受如此厚遇,終生難忘啊。
先生是扎根于人民的一棵文學大樹,他一直在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我忽然明白,他之所以有寫不完的美妙故事,就是他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我這個業(yè)余作者,只想做他文學大樹下的一棵小草,也為故鄉(xiāng)添一丁點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