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公關界(或者是互聯網圈)有一個頗為有趣的設問:到底是阿里的“公關”厲害,還是“阿里”的公關厲害?
在騰訊的一檔名為《越域》的跨界視頻對話欄目中,來自影視圈、創(chuàng)造了迄今為止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導演徐崢和來自廣告界、分眾傳媒集團創(chuàng)始人江南春,就“到底是電影里植入了廣告,還是廣告里植入了電影?
而這似乎已經成為時下電影觀眾們不約而同的一個經典吐槽。
當電影投資商愛上植入廣告的現時收益、當品牌商戀上電影的娛樂元素與持久效應,在廣告里加電影或是在電影里加廣告——這是在電影觀眾們已經近乎抱怨式的調侃“電影、廣告傻傻分不清楚”的當下,電影人、投資商、品牌商必須反思并探索出如何做到多方共贏的嚴肅問題。
然而,電影真的需要廣告嗎?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我們還先得搞明白一個基本問題:電影真的需要廣告么?
廣告,這一嫁接現代商業(yè)文明與文化消費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我看來,它和電影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沖突與割裂。作為與電影同屬于需要體現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內容或價值觀輸出載體,廣告的存在是可以在商業(yè)上助力電影更深度、更廣域地去探索文化與精神價值的。
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并非見不得廣告,而是煩惱于觀影體驗往往被那些拙劣的廣告(插播/植入)所敗壞。面對廣告——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家伙,電影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毫無違和地在取悅觀眾的同時,把來自廣告的那部分商業(yè)營養(yǎng)基元吸收掉,正如《讓子彈飛》的那句經典臺詞——“站著把錢掙嘍”。
當然,那些純作藝術探索的文藝片,或者其他的一些特殊的類型片、樣板片不在此探討之列。
電影廣告通常被劃分為兩大類:植入式廣告和貼片廣告。在此,不做贅敘。
在慣常的“探討電影中的經典植入式廣告”的舉例說明中,《阿甘正傳》中的NIKE鞋、《碟中諜3》里的7-11便利店、美國大片里經常被摧毀的MetLife大樓,等等都是被引用的經典案例。在中國,著名的賀歲劇導演馮小剛則被稱作是“電影廣告大師”(至于這個稱號是雅敬或是戲謔,各眼有各花,大家可自行回看馮導這幾年的作品。當然,諸位也不妨留意下今年的央視春晚,大家來找茬,看看今年的央視春晚有哪些植入廣告)。
如果對上述示例無感,或者覺得時間有點遠,不方便記憶還原的話,不妨再看看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里的華語影視作品的代表作——
舉例一:《人再囧途之泰囧》
作為截止到目前(2013年11月18日)的華語電影票房冠軍,《泰囧》在商業(yè)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這部賣座的電影中有哪些廣告呢?
《泰囧》這部片子最大的植入廣告就是泰國的風物人情,它的成功之處在于,泰國這個元素本身成為了片子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觀眾看起來是沒有任何違和感的?;旧?,你完全可以把《泰囧》這部片子當作一部泰國的旅游宣傳片來看,而事實上,如果真的只是一部旅游宣傳片的話,照本宣科的風景介紹是絕對起不到這個效果的。
竊以為,這部片子是華語電影中影片內容的商業(yè)轉化效果最好的一部片子。徐崢在《越域》的對話中也用數據證實了這一點,他說,“電影播出以后,泰國整體中國游客達到了歷史最高峰,而清邁的游客翻了五倍”。而徐崢在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取得票房冠軍掘金奪銀、斬獲眾多殊榮的同時,他本人也獲泰國美女總理英拉的親自接見:
舉例二:《龍門鏢局》
作為今年夏天最火的情景喜劇,《龍門鏢局》在秉持了寧財神一貫的風格水準之外,最大的看點在于其把現代品牌元素在一部古裝劇里玩出了花,劇中隨心所欲地穿插呈現大量現代品牌諸如紅牛、聚美優(yōu)品、申通快遞、神州租車、五谷道場等,360度無死角植入。鑒于此劇之火,討論之多,馬喬就不再效顰了,直接引用一段知乎網友匡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