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男星李敏鎬要上央視馬年春晚了,搭檔庾澄慶演唱《情非得已》。有意思的是,《情非得已》是臺版《流星花園》的主題歌,而李敏鎬的成名劇《花樣男子》是韓版《流星花園》,他演相當于道明寺的男一號,成就男神的開端。而無論臺版還是韓版,它們改編的源頭都來自日本。
2013年韓劇在中國又是大紅,純愛偶像劇一部接一部被口耳相傳。例如《繼承者們》,身高1.87米、腿長超過1.1米的李敏鎬和金宇彬,如癡如狂地追女仔,談多角戀愛,迷倒萬千少女與大媽。他們2013年來華完全是“君臨天下”,在機場、在紅毯,接受如潮般激動的女粉絲朝拜。
在著名的《尼羅河上的慘案》里,大偵探波洛說了句很感性的話:“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愛她。”眾所周知,各國看電視劇的主力人群從來都是女性,無論她們處在哪個年齡段。所以,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電視劇能不能俘虜更多觀眾,到底是不是處在上風,靠的正是純愛劇!
亞洲更明顯,一個地區(qū)純愛劇的衰弱,等同于其電視劇在國際上的地位下降。韓劇為什么紅,因為有好好在談戀愛,有美男們追女人!泰劇為何能異軍突起,也因為培養(yǎng)了一批言情劇偶像。甭管這些年輕人演技如何,青春貌美是王道,愛得越濃烈越狗血,越能吸引人。而相比之下,開風氣之先的日劇在進入21世紀后,原先令人陶醉的青春偶像劇風光不再,正是因為日本純愛劇集體衰落已久。今天大多數中國人記憶里的日劇明星恐怕還停留在鈴木保奈美、酒井法子時代,那些被純愛劇滋養(yǎng)長大的人,在日劇里已經汲取不到愛的供養(yǎng),抽身投向以前覺得土氣的韓劇。
十多年前有評價稱:日劇在造夢、不聯系實際;而韓劇根植社會、更貼近真實小人物。那個時候,被廣大中國觀眾熟知的日劇是《悠長假期》,韓劇是《天橋風云》。十多年之后,情況恰好相反了。有人總結:“日劇告訴我們現實社會是怎么樣的,韓劇告訴我們大家都生活在童話世界里。”現在的日劇關注社會問題、思考人生,寫實而糾結,沒有白日做夢,沒有瑪麗蘇,也沒有男女主人公一定會好的明朗結局。日劇沒有的這一切,卻都可以在韓劇里獲得滿足。
今天韓劇是屬于大眾的,地鐵里女人捧著iPad看的基本都是韓劇。而日劇是屬于小眾的,小圈子如醉如癡說著“暗語”。韓劇讓人拿著餐巾紙來抹眼淚的,永遠是凄美的男女主角。而日劇戳中淚點的,往往圍繞小孩子或者是小狗狗。韓劇讓人熱血沸騰,日劇讓人覺得現實殘忍。
用食物來形容的話,日劇是抹茶,是茶泡飯,清淡雋永。而韓劇,是冰淇淋,是炸雞排,讓人第一口就得到了滿足。而這個世界上,喜歡冰淇淋的永遠是大多數,況且這冰淇淋還很有誠意。
最后,不好意思地說一下國產劇。大多數的國產劇年輕人是不看的。畫面美不美就不提了,看看這些年金鷹獎、飛天獎以及上海國際電視節(jié)大獎評出的國產劇,要么天天爭房子吵架,要么天天表忠心。這些電視劇同樣符合本地區(qū)收視主流的需要,但其造夢能力的孱弱和不精致化,要走出國門打動海外的年輕人,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