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蘭英曾用高超的醫(yī)術救過母子兩人的命?,F(xiàn)在,當年的嬰兒已長成了18歲的小伙子。
當上支書后的鄧蘭英還時常義務幫村民扎針看病
商洛日報訊(見習記者 肖云 通訊員 凌娜)連接老庵寺村和外界的,是一條崎嶇難行的山路。沿途是連綿起伏的大山,有時,山離得很近,壁立陡峭,仿佛要擋住去路,有時,山勢又逐漸遠去,一片青黃相間的莊稼地從車窗掠過,延伸向遠方。
鄧蘭英所在的老庵寺村就在這山的盡頭,距柞水縣下梁鎮(zhèn)40余里。一排排美麗的民居突然出現(xiàn)在大山深處,對我們一行來說,真是一個驚喜,鄧蘭英的家就在其中一間平房里。
58歲的老庵寺村女支書鄧蘭英齊耳短發(fā),村婦打扮。與鄧蘭英聊上一陣后,就會不覺喜歡上她直率、爽朗、充滿活力的個性。15歲成為村醫(yī),18歲被任命為西川鄉(xiāng)副書記,36歲成為老庵寺村一把手。鄧蘭英的經(jīng)歷在許多村民眼里像一個傳奇,但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半個勞力掙工分
鄧蘭英的老家在鳳鎮(zhèn)黃金金米村。從她記事起,父親就只有一只眼睛,聽說是早些年被國民黨抓去充軍時打壞的。上世紀60年代,實行按勞分配制,家里5口人,基本上全靠母親一人掙工分養(yǎng)家。迫于生活的壓力,5歲的鄧蘭英就開始背著小兄弟給母親送飯。后來,家里連鍋都揭不開了,為了給父親減輕負擔,母親忍痛與父親離婚,帶著3個年幼的子女嫁到了現(xiàn)在的老庵寺村。
有繼父幫襯著,家里寬松了不少。鄧蘭英上學了,11歲才上一年級,算是大齡學童了,但她悟性好,老師都很喜歡,就在課外時間教她高年級的課程。“那時,我是又上一年級又上二年級”,鄧蘭英打趣道。到上三年級時,兩個小兄弟也陸續(xù)開始上學,3個娃都上學的話負擔太重,鄧蘭英不得不退學,離開了喜愛的學校,也遠離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退學后鄧蘭英成了家里的半個勞力,她跟著村民修水庫、掙工分。“我年紀小,個子矮,做活時推著架子車,只見車在跑,卻看不見人。”鄧蘭英微笑地回憶著。
百姓信賴的村醫(yī)
1971年,村合作醫(yī)療里有一個調劑師患上了結核病,鄧蘭英替了他的崗位,從此學習配中藥、打針。幾十年后,她從一個對醫(yī)學一無所知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名在十里八鄉(xiāng)都小有名氣的女村醫(yī)。鄧蘭英稱,那時針管很粗,為病人打針時力氣太小推不動,她就將針管抵在胸口推。
隨后,鄧蘭英被派到市、縣衛(wèi)校和醫(yī)院學習。在培訓過程中,她系統(tǒng)地學習了婦幼保健、疫病接種、新法接生等醫(yī)學知識,先后取得了赤腳醫(yī)生證、中專醫(yī)生證書。在柞水縣石甕鎮(zhèn)醫(yī)院實習時,一位來自江西的醫(yī)學教授,很看重鄧蘭英好學吃苦的品質,私下里給她開小灶,很多實用的方子都是她在那個時候學來的。
回到村里后,鄧蘭英所學的知識一一派上了用場。她記得很清楚,1985年11月24日,那天外面的風很大,不久又下起了大雪。天剛麻麻亮,就有人在窗戶外喊她接生,說情況不好,產婦羊水都破了。此時的鄧蘭英剛生下老二,還在月子里。但人命關天,在丈夫的支持下,鄧蘭英披著毛毯,拿上必用的設備,跟著來人就走了。去產婦的家還要翻一個山梁,得走半個多小時,等趕到時,鄧蘭英發(fā)現(xiàn)產婦胎位不正,在當?shù)亟凶錾徎ㄉ?,很容易發(fā)生難產,情況特別緊急。當時,村衛(wèi)生室也來一個人,因沒有經(jīng)驗不敢接生。產婦年邁的公婆跪在地上請求鄧蘭英幫他們一把,鄧蘭英一咬牙,鎮(zhèn)定了下來,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的她最終成功接生出孩子。
鄧蘭英告訴記者,當時,薛家溝肖家?guī)煊幸粋€80多歲的老人,患胸膜炎、胸積水等多種疾病,被送到縣中醫(yī)院后,醫(yī)生讓家屬回來準備后事。那家人無奈之下將老人接回村里,在衛(wèi)生室住了1個多月,鄧蘭英日夜照顧,老人的病居然奇跡般的好了。有一次,她聽一個熟人說,豐北河溝垴上有一個人長了瘤子,到醫(yī)院去看,醫(yī)院讓交850塊錢,這人可憐沒錢只好回家了。鄧蘭英記在心里,設法和那個人聯(lián)系上,讓她來本村治。那時,村衛(wèi)生室里的藥都是免費的,只有打針會收點錢。結果,只花了一點錢,不到2個月病就好了。多年之后,那人在路上遇到鄧蘭英時,拉著她的手,眼淚汪汪地感謝她。
干實事的村支書
1973年,17歲的鄧蘭英被組織吸吶為黨員。1974年,她成為西川鄉(xiāng)不脫產的副書記。1992年,當選為老庵寺村村支書。當上支書后,鄧蘭英為村里的事忙得風風火火,白天自己搭車去縣里爭取資金,晚上還會因一些繁雜事務失眠。
1998年,老庵寺村出了一件新聞:村里拉上自來水了,此時,下梁鎮(zhèn)都還沒吃上自來水。而拉水的過程,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那個年代,農村人的思想還很保守,鄧蘭英說,有些農民稱自開天辟地以來,一直喝著河水,不愿意投工拉水。她一方面要籌集資金,一方面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得罪”了不少人?,F(xiàn)在,那些當時反對的村民有時還會開玩笑稱,喝慣了自來水,一天不喝都不行。2002年,老庵寺村建起了一所村級敬老院。2003年,老庵寺小學的危房被拆除,村里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座嶄新的教學樓。
2005年,老庵寺開始實行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將居住在高山上、生活不便的60余家分散戶都遷到了平地。一位叫趙樂江的安置戶稱,他家以前住在林家溝垴上,是村里的特困戶,天長日久再加風吹雨淋,本來就破舊的房子眼看就要垮了,村里在平地里給他劃了地,讓他蓋新房。蓋房子的過程中,沒錢了,他就找鄧蘭英。“不是鄧支書,我這房子蓋不起來。”這位六旬老人時常這樣感慨。
2006年,在鄧蘭英的提議下,村上在扁子溝口修了一條2里長的水泥路。為了修路,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勞動,早上7點開始,下午6點結束,從頭一年的10月干到第二年3月才完全修好。其間,鄧蘭英主動要求包一個進度最慢的組,幫他們找拖拉機,運砂子,很快,這個組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村民們都稱,來了一個鄧蘭英,抵了十幾個人的勞力。
說起鄧蘭英,村民們都表示:這人沒話說,是個干實事的好干部。老百姓想辦個低保,去縣城買個東西,生活有啥困難了,都會找她幫忙,她總是很干脆的就答應了。“你是百姓,我是干部,我應該為你干事。”樸實的鄧蘭英一直是這樣想的。和鄧蘭英共事多年的周文書評價她:人很直,有啥意見當面就說,背后從不跟人計較。村里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她只要閑著,都會去幫忙,掃地、切菜,啥都干,既當總管,又下廚房。
鄧蘭英一生中最難忘的兩件事:一是1977年,全縣抽調包括她在內的8名衛(wèi)生人員,代表衛(wèi)生部門瞻仰毛主席遺容,她們有幸成為毛主席紀念堂開館后,瞻仰偉人遺容的第一批人。另一件是1984年,中央衛(wèi)生會在柞水召開,24個省市的專家到老庵寺村衛(wèi)生院參觀,時任衛(wèi)生部部長勉勵她在農村扎根,為改善農村醫(yī)療水平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