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艇,源自英國的“舶來品”,在廣東竹料水上訓練基地和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成為嶺南體育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龍舟,與詩人屈原和端午節(jié)相伴而生,歷經2000多年風云變幻,仍然在廣東乃至全國廣為流傳。當廣東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賽艇運動的地區(qū)之一,迄今為止仍然是龍舟競渡水平最高、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qū),這二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聯(lián)系?
賽艇在英國:從校園走向世界
賽艇運動起源于英國,早在17世紀,泰晤士河的船工們就開始進行劃船比賽,這大概就是賽艇運動的雛形。
1715年,為慶祝國王加冕,英國首次舉行賽艇比賽。之后經過60年的發(fā)展,現(xiàn)代賽艇運動的競賽規(guī)則在英國成型,賽艇俱樂部也應運而生。在誕生的第一個世紀,賽艇運動還僅限于民間競渡,并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隨后這項運動被引入學校,成為體育教育的手段,才被發(fā)掘出其真正的價值,并形成深厚的賽艇文化。
1811年,英國伊頓公學首次舉行8人賽艇比賽。1829年,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首次舉行校際賽艇對抗賽,引發(fā)了民眾的廣泛興趣。從那時開始的100多年里,賽艇的系列賽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越來越多世界級名校開始參與其中,幾十個國家組隊參加賽艇比賽。1852年,美國名校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賽艇對抗賽。
可以說,賽艇運動的發(fā)展走了一條先進校園、名揚世界的路線。1892年,國際賽艇聯(lián)合會在意大利都靈成立,如今已經有120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會員。賽艇被國際奧委會列為最受歡迎項目中的第5位,在國外被公認為是最能體現(xiàn)團隊精神的項目。
宮女參加的龍舟競渡
古時,廣東大部分地區(qū)還是河網(wǎng)密布的原始森林地帶,南越人就居住其中。與水為鄰,舟船必不可少。早期的舟船以大樹干挖空而成,可乘坐數(shù)人。人們有時乘船戲嬉競逐,這就是龍舟競渡的雛形。
到了唐朝,開始有一定規(guī)模的龍舟競渡。《全唐詩》中李貞的《峽山觀競渡》,描寫東莞峽山競渡:“飛舟??投?,急鼓醉人撾。”不過最令人驚奇的記錄是,據(jù)《南漢書》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后主劉鋹大寶元年(公元958年),竟然把劃龍舟引進宮內,在廣州城西,“浚玉液池”,推出最為香艷的運動——組織宮女進行美麗的龍舟競渡活動,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南宋時期,廣東已經有了民間大型競渡的場面了。文天祥的《元夕》詩,描述了當時南海縣在正月十五進行龍舟大競渡的情景:“南海觀元夕,茲游古未曾。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繞燈。”
到明、清、民國時期,廣東民間“端午賽龍舟”的活動已成最流行的民間運動,多種龍舟競賽活動形成規(guī)模和傳統(tǒng)。事實上,廣東龍舟很有自己特點,船式窄而長,長度可達六丈至十余丈,寬度卻不足其十分之一,這跟廣東的河道一般比較狹窄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廣東的龍舟競渡形式很多,而且頗為奇特。一種是劃龍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xiāng)舉行,農歷五月初一至二十,天天有景。另一種是斗龍舟,又叫“斗標”,有逆水斗,也有順水斗,有定距,也有不定距,直斗到一方認輸為止;有劃手坐著劃水的,也有站著劃水的斗法;有龍頭先行,也有龍尾先走。
賽艇在廣東:名校賽倡導文化傳承
2004年,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東莞理工學院的賽艇隊在珠江上進行了男子8人艇的激烈角逐——首屆廣東省大學賽艇對抗賽搖出了第一槳。
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山大學就已經開始開展賽艇運動了,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停頓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