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蘇州進行的世乒賽上,出現(xiàn)了一道久違的風景:不同皮膚、不同種族、說著不同語言的選手,站在球臺同一側(cè)攜手出戰(zhàn)。
在乒乓球運動歷史上,跨國組合不新鮮。中國甚至早在1977年的伯明翰世乒賽上,就有過與外國選手配對雙打奪冠的先例。但世乒賽上此前最后一次出現(xiàn)兩個不同國籍的選手搭檔,卻要追溯到1995年的天津世乒賽——也就是說,被禁了整整20年。
跨國組合當初為何被禁,如今又因何重新恢復?過去與現(xiàn)在的異國配對,背后又出于怎樣的不同動機?
跨國配對,20年前很流行
世乒賽跨國組合的歷史早得讓人吃驚——1938年英國溫布利舉行的第12屆世乒賽上,來自匈牙利的貝拉克和英國的伍德海德這對來自異國的混雙選手就聯(lián)手并一舉奪冠。這至少證明,在允許不同國籍的選手可以搭檔比賽這件事上,乒乓球的起步一點也不比網(wǎng)球晚,盡管現(xiàn)在后者才是職業(yè)化運動的典型代表。
在世乒賽接近90年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7對跨國選手獲得過男女雙打和混雙的冠軍。其中,奧地利的普里希與另一名德國選手在戰(zhàn)前的1939年開羅世乒賽上獲得女雙冠軍。而1953年世乒賽,匈牙利選手法卡斯和東道主羅馬尼亞女將羅齊亞努搭檔在女雙中折桂。1957年斯德哥爾摩世乒賽,女雙冠軍再次落入一對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組合的手中。
不難看出,這些跨國選手可以組成搭檔的前提是:出于歷史的原因,首先所在國的意識形態(tài)一致,才能站在球臺的同一側(cè),否則來自兩個不同陣營的選手要想力往一處使,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中國乒乓球迄今獲得的208.5個世界冠軍中,那奇特的0.5個屬于楊瑩。1977年伯明翰世乒賽上,她與朝鮮選手樸英玉合作獲得女雙冠軍,也成為中國乒乓球隊史上與外國選手分享世乒賽冠軍的“唯一”。
1995年的天津世乒賽,由于中國再度囊括7金,普里莫拉茨和薩姆索諾夫的男雙銀牌成色一定程度上被減弱,但這對克羅地亞和白俄羅斯組合卻讓人印象深刻,同樣個人能力極強的瑞典人瓦爾德內(nèi)爾和法國人蓋亭也聯(lián)手出戰(zhàn),跨國搭檔在當時頗為流行,是因為那些單兵作戰(zhàn)很厲害的歐洲選手因此有了合縱連橫、叫板中國的可能性。
凡事有利弊,正因為跨國組合使得各協(xié)會一定程度上覺得這是條捷徑,而相對忽視了本國后備力量的培養(yǎng),所以國際乒聯(lián)為了讓各國專注于提升本隊實力,禁止此后的世乒賽再出現(xiàn)這種“國際間的牽手”。
被逼得沒辦法,重新祭出老招
國際體壇20年風起云涌,但對乒乓球運動而言,總體格局卻幾乎一成不變。這20年國際乒壇所有的變化可以總結(jié)成兩句話:世界總在“算計”中國,中國總在“大度”讓步。從改大球、改每局11分制,再到限制海外兵團、禁膠,種種變法無一不是針對中國,國乒也無一不是積極配合,甚至主動提出“養(yǎng)狼計劃”,原因不外乎被灌輸了太多的危機意識——再大包大攬下去,乒乓球就不能稱之為國際運動了,遲早要被逐出奧運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國梁在2013年主動提出重新開啟廢除了20年的跨國配對,并在兩年的本屆世乒賽正式實行。劉國梁的理由是:跨國配對可以帶動其他協(xié)會的選手提高水平。如果配對組合打得好,能爭金奪銀,也算是與其他協(xié)會分享榮譽,進而提高乒乓球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本屆世乒賽共有四名中國選手參與跨國配對,其中李曉丹與泰國選手高王搭檔女雙,混雙項目上,許昕與韓國女選手楊荷恩、陳夢與法國男選手萊貝松組合參賽。而最有名的要算馬龍與德國名將波爾這對男雙搭檔。
也正是從讓馬龍配波爾身上,多少看得出一點劉國梁的誠意,畢竟波爾目前仍是對中國男子項目威脅最大的歐洲選手。從本次世乒賽的名單看,包攬金牌顯然已不是國乒的首要任務,至少三對混雙里有兩對跨國組合,“讓金”的意圖已很明顯,再加上馬龍波爾高人一籌的實力,奪走男雙冠軍完全有可能。而劉國梁所做一切的目的,正如蔡振華的評價:他的任務不僅僅是率領隊伍奪冠,還肩負全球范圍內(nèi)推廣乒乓球運動的重任。
與20年前出于政治考量的跨國組合不同,如今的中國乒乓球國手再次主動與外國選手聯(lián)袂登臺,是一種純粹危機意識下絞盡腦汁的思變。
但就算“跨國”了,又能在多少程度上挽救乒乓球的危局呢?如果像劉國梁所言,“國乒拿出最大的誠意,已經(jīng)連核心利益都讓出了”,世界還是奈何不了中國,那時乒乓球又該往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