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衛(wèi) 星)我?guī)煆睦畛珊O壬鷮W習書法得益于王滔師弟的舉薦。多年來在先生的不斷教誨下,從不懂帖,到知帖,再到入帖,對書法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幼年從臨摹柳公權《玄秘塔》入手,開始了漫長的習書之旅。我習書的年代在文革后期,家住鎮(zhèn)安,山大溝深,地僻人稀,遠離西安,學習資料奇缺;沒有習書的氛圍,更沒有老師的指點;完全是憑著對美的追求,對書法的熱愛,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來學習書法的。那時根本不懂帖,所謂的臨摹,只是照貓畫虎,還畫不像,沒有誤入歧途,已是萬幸,進步緩慢,實屬必然。
上中學時,從縣文化館得到一本《蘭亭序》,如獲至寶,開始臨摹此帖,但始終不得要領。聽人說欲學蘭亭,須先學《圣教序》。遂轉學《圣教序》。奈何天資愚笨,難窺玄機,總是徘徊在書法殿堂的大門之外,不能登堂入室。
偶然機會,見到一本《王鐸臨圣教序》,因是墨跡,便于見到筆法,遂改臨此帖。在臨此帖的過程中,得到了商州著名書畫家葛偉先生的指點,他多次告誡我臨帖必先懂帖,要多讀多看,熟記帖文,對每一字的用筆都要悉心揣摩,看準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tài)特點,其起筆、行筆、收筆的寫法,筆畫的長短、粗細、曲直、伸縮、輕重、枯潤,以及用筆的藏、露、順、逆、轉、折、提、按、頓、挫等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絕不能含糊。特別是字與字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更要認真領會。歷時數(shù)年,我在懂帖的基礎上,對如何知帖逐步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王鐸法帖陸續(xù)面市,我貪婪地收集,努力地學習,被王鐸法帖所蘊含的霸撼淋漓之氣完全折服。
2010年5月,李成海先生正式收我為徒,我也終于走上了學書之正路。在先生的精心指導下,徜徉漫游于王鐸諸法帖中,探尋書法真諦,感受書法魅力,常常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通宵達旦,不知東方之既白。
李成海先生曾教導我,臨帖就是繼承傳統(tǒng),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才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不能死臨帖,為臨帖而臨帖。如果這樣就會出現(xiàn)“有形無神”的弊病,形是標,神才是學書之本。我一直謹遵教誨,臨帖之余,仔細搜集整理有關王鐸生平、詩詞、法帖以及其他臨習王鐸法帖的書家資料,認真學習,悉心揣摩,偶有所得,促進了我對王鐸法帖的進一步理解。如王鐸在《關山極崄峻》這一法帖中的“演綠”二字,我認為拿捏地十分精道。“演”字的最后一筆,飛流斜下與“綠”字的絞絲相連,而絞絲的使轉,用筆非常圓潤,給人以甜美的感覺,“綠”字的最后一筆,通常是采用下行的筆勢,而王鐸則運用回收的筆法。我理解是,如同打拳之人,蓄力待發(fā)。我臨王鐸《杜子美贈陳補闕》立軸,被其雄渾大氣的用筆,清暢瀟灑的氣息,遒勁老辣的筆力,方圓兼?zhèn)涞木€條,神態(tài)各異的造型、剛柔相濟的筆畫,跌宕起伏的章法所感染,思緒常常被此帖所牽引,時而步入云端,飄浮于天地之間,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我認為王鐸的書法最終體現(xiàn)在力道上。好一個“力”字了得。用力如同擰繩一般,用力不到繩是松散有空隙的,用力過之繩將打起疙瘩,力要用得恰到好處,非一日之功。再如使鞭之人用的也是繩,力發(fā)自于腰,經(jīng)手臂和手腕,通過鞭桿、鞭繩的傳遞,最終落在鞭捎上,沒有深厚的功力是難以達到的。我臨王鐸《宿江上作》詩軸,感受通篇作品,盡其全身之力使線條如同擰緊的繩子,遒勁蒼老,千姿百態(tài)。“佛龕”二字,造勢各異,筆沉墨飽,枯濕互見。特別是最后一句,“清夢落何鄉(xiāng)”中的“夢落何”三字一氣呵成,其形呈蛟龍出水之狀,神貫、氣足、韻厚,彰顯了蒼老勁健之功力?;蛟S,這算是入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