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5月已經過去,但作為“法國五月”藝術節(jié)系列節(jié)目的重頭戲,“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在中國香港仍然令市民趨之若鶩。6月底之前的網上訂票早已被一搶而空,許多游客只好一早便赴展館,爭取買到當天出售的有限數目的入場券。
作為世界最偉大的畫師之一,畢加索一生留下了數萬件不同的作品——和其他畫家不同的是,畢加索的作品風格多變,而且涵蓋了不同的流派。香港文化博物館助理館長胡佩珊介紹說,在與法國方面溝通之后,雙方精選了56件畢加索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49幅畫作,還有7件雕塑,涵蓋了畢加索70多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
這些作品包括了畢加索在藍色、粉紅、原始、立體主義、新古典和表現主義等時期的經典作品。展品也按時間順序,排布于兩間展廳內,方便觀眾梳理畢加索不同時期畫風的流變。
像小孩那樣作畫
很多看完畢加索畫展的人,都會驚訝于畢加索在14歲時的兩幅油畫《赤足的少女》及《戴帽的男子》。要知道,此時距他開始跟隨父親研習裝飾畫,不過三年時間。兩幅畫寫實風格濃郁,受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蓋茲(Velasquez)畫風影響頗深,注重肌膚紋理和衣褶等細節(jié)的真實。人們很難想象,畢加索在如此年少之時,已經可以像優(yōu)秀的成年畫家那樣嫻熟地展現寫實風格。
頗有意思的是,在人們看到畢加索成年之后的作品時,會為畢加索的巨大轉變而疑惑:為什么這位大匠在成年之后的作品更像小孩的畫?
事實上,畢加索自己說過:“我在小的時候已經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是我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小孩子一樣作畫。”
胡佩珊認為,畢加索的確是有意識地在成年后“向小孩那樣作畫”。這里有多層因素,一方面是畢加索在隨后的日子里接觸了不同的流派,作品展現出不同的風格;另一方面,隨著畢加索的成名,他越可以“隨心所欲”地畫一些不用太具備細節(jié)的畫作。
從畢加索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開始有意識地擺脫學院訓練的規(guī)范。其中第一次重要改變是在畢加索19歲離家往巴黎后,他受好友的自殺觸動,漸漸開始注重色塊拼貼及陰影重疊,以色彩比擬心境和情緒。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男子肖像》。
粉紅時期之后,畢加索作品在1906年左右轉入土黃色元素,這一時期他吸取了更高的主題,伊比利亞藝術或加泰隆尼亞古羅馬雕刻的簡約和原始風格,把空間與造型盡量簡化,從而開創(chuàng)了非常“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風格。這個時期的作品有早期立體派的代表作《亞維農的少女》和《有胡子的男人》(1914年)。
在展館里,《戴帽的男人》、《男子肖像》和《有胡子的男人》三幅畫作并置,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館長巴爾達莎莉認為,這三幅畫非常好地解釋了畢加索在20年間,如何拋開早期現實主義畫風,開始“反抗”寫實主義者對“真實”的定義。巴爾達莎莉提醒說,畢加索畫風的變化,與當時社會及文化背景不無關系。即使游客并不了解背景,也會發(fā)現,《有胡子的男人》看起來已經“非常畢加索”,包括將物料(如破布)的日常性摻入畫中,又如色塊的無規(guī)則拼接——對于一個不了解畢加索的人來說,很難會把這三幅作品歸為同一位畫家名下。
用畫筆記載歷史
畢加索并不是一個愿意墨守某一風格或是藝術運動的畫家。在開創(chuàng)出畢加索式的“立體主義”之后不久,他又展開對古典作品的追求。1915~1925年間的作品便體現出這種古典情結,這個時期的《女子頭像》明顯可以看到龐貝古城堡畫風的影響。但畢加索不是一味復古,而是加入立體派的手法。其作品《受洗禮歸來》、《扮丑角的保羅》和《讀信》等均體現出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