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倡導“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
被認為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
在梳理有關徐悲鴻研究時,亦發(fā)現(xiàn),關于徐的研究資料最多,近百篇文獻、超過了800篇的文章。這不禁令人深感,徐悲鴻這三個字,短暫的一生,究竟承載著多少爭議與追捧?細數(shù)歷數(shù)名家批判聲音,其中不乏重磅級人物,如潘天壽、傅雷、吳冠中及蘇立文……不過,對于徐在美術教育影響及貢獻,邵大箴客觀認為,徐給中國近代美術輸入了新鮮血液,使之朝氣蓬勃,那是成果卓著的。[4]
最大膽批判徐悲鴻的當屬蘇立文,他直言, 他(徐)可能是一位熱情的愛國者,一位忘我的教師,但是對一個畫家來說,說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繪畫自身,他卻缺乏劉海粟、林風眠那樣的熱情和虔誠。因此,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于合格而已[2]……吳冠中則更是毫不客氣地批判,徐悲鴻的國畫“改良”。他認為,徐悲鴻是完全反對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他的觀點要寫實的,不寫實的東西他就看不慣,公開反對現(xiàn)代的繪畫。
不過,徐建融從較平緩的角度方面指出,傳統(tǒng)派詬病他的寫實論和素描觀,即徐倡導“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他們認為他誤導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而現(xiàn)代派又詬病他的寫實論,是以不寫實應取代寫實、不寫實為藝術、寫實為工匠的立場而斥徐為“美盲”,他們甚至認為,徐悲鴻的國畫“改良”妨礙了現(xiàn)代美術的進程。但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講,徐悲鴻的現(xiàn)實主義和寫實主義,實際上是當繪畫走上了一條有可能解構自身的創(chuàng)新道路之后,要求重新走回到業(yè)已經(jīng)過千余年發(fā)展所形成的本質(zhì)大道。即使在多元化的今天,它也是不容遺棄的一元。而至于他的素描論,徐并沒有講素描是中國畫的全部,而不需要筆墨。[3]他還表示,徐悲鴻當然有不足,有缺陷,因為他是人,而不是神。
名家點評
盡管他的技術革新對中西繪畫是一種貢獻,然而他不是第一流的藝術家。他的繪畫,不論是水墨畫或是油畫,少數(shù)風景畫除外,很少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感,或者一種視覺的內(nèi)在緊張感,甚或是一種愉悅的美感。 ——蘇立文
徐悲鴻和他的畫派不是沒有缺陷和不足的。這些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他個人的局限(在藝術趣味這個問題上,容許偏愛,這偏愛既是藝術家常常具備的品格,而又是一種天然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時代的因素造成的。 ——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