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期
典型器
為“大明弘治年制”款折枝花果紋盤、云龍紋碗及一批有帝王年號(hào)款器物。此期官窯曾一度停燒,故器物較少。
青料
大體與成化朝的相同,仍然用平等青料,色澤比較淡雅。后期則發(fā)色灰藍(lán),與正德色調(diào)街接。
紋飾、胎釉、造型
紋飾有折枝花果、云龍紋、龍穿花、魚紋、梵文等。胎釉、造型,前期與成化時(shí)期的相仿,甚至比成化朝的更加纖巧、柔和,后期的則接近于正德朝。
款識(shí)
此朝歷18 年。弘治紀(jì)年款不太多,主要有六字二行、四字二行楷書款。書款柔和秀氣,筆道均勻,款式淡雅穩(wěn)定。款字特征:“弘”字,第二劃出頭,“厶”旁較高,“治”字最后一劃向右出頭者多。落青花帝王年號(hào)款的白釉盤、碗比較多,清代、民國時(shí)期,古董商常用來做彩器。鑒定時(shí)要注意觀察釉面的劃痕是否被彩所斷,以此判斷是否為后加彩。
工藝
修胎規(guī)整。碗、盤稍有塌底現(xiàn)象,圈足邊露胎處見窯紅。
明正德朝
典型器
有“大明正德年制”和流傳有序的青花器。
青料
用國產(chǎn)料,前期用平等青料,呈色多閃灰藍(lán)色,晚期改用回青料,發(fā)色泛紫。品種有青花紅彩、青花黃地綠彩、黃地青花、青花五彩等。
紋飾
紋飾布局繁密,筆法雙鉤平涂、一筆點(diǎn)劃均有。宗教色彩圖案多。除常見的纏枝紋、折枝花卉紋以外,穿花龍紋、飛翼龍紋和回紋為常見紋飾,以阿拉伯文作裝飾紋樣較歷代為多。
胎釉
后期胎質(zhì)不及前期的細(xì)膩。釉汁肥腴,白中閃青灰色,但多氣泡。
造型
后期大件漸漸增多,且造型渾厚,帶座器較多。除一般圓器以外,多見各式燭臺(tái)、花觚、香爐等供器,各式帶耳瓶、洗、奩、盒及插屏。
款識(shí)
此朝歷16 年。有六字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多“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款字結(jié)構(gòu)松,很規(guī)矩??钭痔卣鳎?ldquo;明”字日、月上半部近于平行;“正”字三橫平行,底橫長;“德”字“十”小“心”寬,“四”、“心”不緊湊;“年”字上面一橫最短,寫法有好幾種;“ ”字“衣”的橫很少超過“刂”。
工藝
漸顯粗糙,修胎漸草率,罐腹接痕明顯,盤多塌底,露胎處多見火石紅。
明嘉靖朝
典型器
有嘉靖帝王年號(hào)款的官窯器,如明嘉靖青花龍紋蓋罐,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壽盤、明嘉靖青花山水人物帶蓋梅瓶等。
青料
此朝燒瓷時(shí)間比較長,青料發(fā)色不一。最具特點(diǎn)的是回青料,呈色紫艷,有別于其他各朝。品種有青花五彩、黃釉青花加紅彩、黃釉青花、青花礬紅彩、藍(lán)地白花。
紋飾
除傳統(tǒng)紋飾以外,道教色彩紋飾增多,有云鶴紋,許多器物都用來做邊飾,還有松竹梅紋、纓珞紋、八卦紋、八仙紋、花組字紋及樹枝組字紋、折枝花托八吉祥紋等,都比歷朝為多,其中花組字紋為獨(dú)具特色的紋飾,嬰戲圖紋、高士圖紋、魚藻圖紋被廣泛采用。
胎釉、造型
小件胎極細(xì),釉極潤。但大件胎較粗,釉亦不及小件潤澤。多大件,如大蓋罐、大缸、大葫蘆瓶、大碗、大盤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云龍紋大盤,口徑73 厘米、底徑49.3 厘米、高9 厘米;雙鳳穿花紋大盤口徑71 厘米、底徑50 厘米、高6.4 厘米,造型均為淺腹,圈足平切,外斜削一刀,砂底,滿布窯紅。異形造型多,多見八棱、四方、六焦、上圓下方葫蘆式造型。朝珠盒造型十分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