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聞 氣味辨真假
硯體上的氣味與流傳方式有關(guān),比如剛出生的古硯由于地火和墓物侵蝕,滴上水后,會散發(fā)出濃重的土腥氣;而長期使用的古硯由于浸吸墨汁,干擦硯堂,可聞到淡淡的墨香。造假的古硯則與此相反,雖然滿身泥土,但除泥后并無腥氣;而遍體粘墨的仿古硯,不是墨氣沖鼻,就是散發(fā)出皮鞋油等現(xiàn)代化學物質(zhì)的氣味。因此,在審視包漿無法斷定新老時,通過聞吸氣味辨明古硯真假,無疑為防止“吃藥”上了雙保險。
八聽 石聲知優(yōu)劣
擊硯聽聲是識別古硯優(yōu)劣的重要方法,通過石聲,可以知道硯石老嫩、堅密程度和體內(nèi)有無內(nèi)傷、石裂、石筋。通常堅老和無傷、無筋的石硯,敲擊時會發(fā)出清亮的聲音。整體來說,端硯“以泥聲為上”,歙硯“以金聲為貴”,但使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瞎子摸象,生搬硬套。因為“老坑端硯,以泥聲為上”只是清代著作中的普遍觀點,在宋代和明代硯著中,就有下巖和水巖上品端硯“石聲呤呤”、“石聲清越”的記述;而出土的高古歙硯更是大多“千年金聲化木聲”。
九審 硯銘求真品
古硯貴有銘,但十銘九不真。在眾多假硯銘中,主要有同代托款、后代仿款和現(xiàn)代仿款三種;即使真銘也分自書自刻、自書匠刻和匠摹匠刻三類;因此,鑒定硯銘真假不易,用硯學泰斗蔡泓茹的話說“差不多就得”。一方帶銘的古硯要達到筆者心中的“差不多”標準,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內(nèi)容要生要實。“生”是無先例,“實”是有依據(jù)。除了清代皇帝賜硯,由造辦處批量生產(chǎn)出現(xiàn)同銘外,古代文人銘硯從不雷同,凡是在歷代典籍中出現(xiàn)過、或大同小異的硯銘,均可懷疑為假銘;而內(nèi)容與作者人生經(jīng)歷一致的硯銘,最有可能是真銘。二是字口包漿要老。凡是字口包漿做過舊、或者與硯周氣息不一致的銘文,其內(nèi)容再與作者貼近,也肯定是后刻銘文。三是書法篆刻要近要精。除了滿足上述兩條外,如果銘文的風格與硯臺所處時代書刻習慣和作者身份、書法款式也相同、相近,那么,一方名人古硯已握在了你的手中。
十掂 掂量慢掏錢
如果一方陌生的古硯,在上手把玩間,不知不覺地過了以上九關(guān),還要掂掂硯臺的重量,看與材質(zhì)、品相和工藝是否相符;再掂掂硯臺的價值,看與賣主要價和自己心里價位是否相符;繼之討價還價,再爭取點升值空間。這樣,你買回的古硯就會物有所值,就能經(jīng)得起保真和保值的雙重檢驗。(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