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私塾學堂。
又到秋季入學時。好多學齡孩子進入了人生的學習旅程,成為一名小學生。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
那么,古代的孩子幾歲入學?學制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怎么考試?如何評分?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有哪些手段?
1。古人幾歲開始上學
現(xiàn)在孩子一般六七歲入學,古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現(xiàn)代家長忌諱的“八歲八糊涂”的入學年齡,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但《尚書大傳·略說》則稱“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十有三年始入小學”,同篇中還有“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jié),踐小義”的記載。
可見,先秦對入學年齡無統(tǒng)一要求。明清時期,“大齡入學”傳統(tǒng)一直未改變?!都尉柑娇h志》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都尉赶闵娇h志》則稱,有讀書潛質(zhì)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而唐代孩子的入學年齡比其他朝代提前一兩歲,與現(xiàn)在差不多,即六七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據(jù)《舊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雖是7歲入學,但當時已能“日誦千余言”,以至洛州總管獨孤信見之大為驚嘆,稱“此圣童也”。
具體幾歲入學,古人也視孩子的心智發(fā)育情況而定。甚至20歲讀小學的都有。明魏?!肚f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xiāng)村小學”。
還有30多歲讀小學的特例。據(jù)《魏書·劉蘭傳》,北魏人劉蘭,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學”。
2。讀書不學好會挨揍
古代對學生的管理較嚴厲,大多家長也認同“不打不成器”。讀書不認真或?qū)W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家常便飯。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梢姡跐h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體罰在古代叫“撻罰”。到明代,撻罰為鄉(xiāng)村小學普遍采用,連學生家人都跟著受罰。明黃佐《泰泉鄉(xiāng)禮·鄉(xiāng)?!分幸?guī)定:“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當然,也有的老師很人性,給“三好生”學生開“免打條”。明理學家沈鯉就主張,“學生勤學者、有進益者、守學規(guī)者,給免帖一紙,遇該責時,姑免一次”。
古人還會直接請家長或長者坐進教室,參與班級管理。明代良吏葉春及在惠安辦學時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書》中這樣記載:“輪篤實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古代還很注重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稽考,以約束學生行為。如明代有的小學設立“揚善簿”、“改過簿”、“記過格”,好事壞事均記錄在案,作為學生升學錄取時的參考。
這種“功過簿”并非都由老師填寫,如明代儒學家劉宗周,其家塾修業(yè)課程中,要求學生早上起來第一事就是填“記過格”,上列數(shù)百種日常行為,有“微過”、“隱過”、“顯過”、“大過”、“叢過”、“成過”等六項評語,讓學生自己評價昨日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