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中國武術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世界傳統(tǒng)武術錦標賽在湖北十堰舉行,來自英國、美國等69個國家、地區(qū)及國內的165支代表隊、2000多名武術運動員,在拳術、器械、對練、集體等300多個項目上展開激烈角逐,山陽縣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柳得珊表演的青龍偃月刀技驚四座,奪得金獎。
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中國武術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世界傳統(tǒng)武術錦標賽在湖北十堰舉行,來自英國、美國等69個國家、地區(qū)及國內的165支代表隊、2000多名武術運動員,在拳術、器械、對練、集體等300多個項目上展開激烈角逐。這是繼鄭州第一、二屆傳統(tǒng)武術節(jié)后又一次世界范圍的武術盛會,被譽為“世界武術界的奧運會”。
大賽中,我市山陽縣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柳得珊表演的青龍偃月刀技驚四座,一舉奪得男子E組其他長器械金獎。幾經聯(lián)絡,陽春三月的一個周末,記者在商州區(qū)南街城隍廟院子里見到了這位揮著大刀的老人。雖年過六旬,但柳得珊面色紅潤,說話剛勁有力,看不出絲毫的老態(tài)。暖暖的陽光灑進小院,柳師傅一邊擺弄著大刀,一邊和我聊起了他的習武生涯。
享譽山城的“紅武生”
1947年,柳得珊出生于山陽縣漫川鎮(zhèn)前店子村一戶普通農家,四個孩子中他排行第三。1960年,縣劇團到學校選演員,年僅12歲的柳得珊由于體形勻稱、活潑好學,從數百個孩子中脫穎而出,成了劇團里的一名正式演員。根據他的體形及性格特點,團里的老師最終安排他專攻短打武生。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回憶起初涉戲行的那5年時間,柳得珊至今唏噓不已。
在戲曲表演中,短打武生穿短衣褲、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矯健敏捷,用內行的話講就是要“漂、率、脆”——即看起來干凈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柳得珊師從民間藝師吳大器,在劇團的練功房里,他第一次看到并且真切地摸到了青龍偃月刀、大環(huán)刀、長短棒……沒等過足初到劇團的新鮮勁兒,他就投入到了緊張艱苦的訓練之中。吳師傅要求非常嚴格,在柳得珊看來甚至到了殘忍的程度:“聽過老虎凳吧?那會學戲,吳師傅就讓我們坐這個拔腿筋。老長老長的板凳上架三四頁磚塊,拔得腿筋生痛生痛。每個大頂起碼都得立足50分鐘左右。怕我們偷懶,每次練下腰的時候,師傅都會點上一鍋旱煙,然后穩(wěn)穩(wěn)地坐在我的肚皮上,直到煙燃盡他才會喊停。”“那時很少有休息時間,更談不上周末,每天凌晨3點半起床,練到9點,稍事休息后,下午1點繼續(xù)練,3點結束,晚上吃完晚飯還要從6點練到9點或者10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柳得珊如愿登臺演出,并漸漸在圈內有了一定的名氣。1966年,文革開始,柳得珊和團里其他演員舍下演了多年的老劇本,專心學習樣板戲。上山下鄉(xiāng),走村入戶,他們的足跡遍及山陽的溝溝岔岔。“《龍江頌》里合龍一出戲,我一氣能做30多個后手翻,《紅纓槍》里4個前空翻,《杜鵑山》里大過橋——8個后手翻接后空翻,做完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現(xiàn)在想來,如果沒有當初吳師傅的嚴格訓練,后來也就不會有那么好的基本功了。”說起當年表演時的點點滴滴,柳師傅依然眉飛色舞。
健身隊里的“明星教練”
1985年,眼瞅著劇團的演出一天比一天少,33歲的柳得珊在妻子的建議下調至山陽縣文物管理所工作。因為不再需要登臺演出,柳得珊“舞刀弄槍”的機會越來越少,練了多年的拳腳功夫也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瑣事中逐漸被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