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去世后,她又將大部分精力用在照料公公身上。老人喜歡清靜,搬出去獨住了。她多次勸老人回家住,但老人堅持不回,并說:“我有三個兒子,何必一直讓你一個人管,現在我還能干,一個人過方便,到干不了再說吧!”此后,她每逢做一頓好飯,都要把老人請來或者給老人先端一碗過去,還時常給老人零花錢,每隔一段時間,便挑著老人換下來的衣服到河里洗。她常對鄰居說:“老人是家中一寶,孝敬老人是做兒女的本分。”
鄰里間,像孝敬父母一樣善待其他老人
王巧霞不但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也把周圍有親戚關系甚至毫無血緣關系的老人也當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王巧霞把妹妹介紹給丈夫三叔的兒子謝振民,兩家從此既是親戚,也是鄰居。2000年,妹妹的婆婆王彩蓮患病,此時妹妹不在家里,她想妹妹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便替妹妹日夜伺候老人,一直堅持了半年多時間。
2001年,王巧霞丈夫的二叔父謝黑娃患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她想自己做為侄媳婦,住的又近,應該管一管。她時常給老人端水、送飯,在其能拄著拐杖下地走路時,就扶著到外面活動,經幾個月的鍛練,老人身體漸漸恢復了。2004年秋天,老人又一次意外跌倒,不省人事,她得知后,急忙同其家人將老人送往醫(yī)院搶救,并一直守候了3天。老人蘇醒后第一句話說:“我真是遇到好侄媳婦了,可把你也害苦了!”
楊嶺村的魚卯堂老人患有癡呆癥,常在楊峪河的幾個村討飯,若到王巧霞門上,她就讓老人吃飽,好幾次給上學的孩子做的飯讓老人吃光了,她又重新再做。她在塬上看見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在摸著摘豆角,主動去把豆角給逐株摘凈。巧霞的兒子結婚時,門上來了個放炮的要飯老人,她讓老人吃飽后還給了30元錢,在場的人說你為啥給那么多,她說:“那人年紀大了,我這是救濟老人,是在積福哩!”
近年來,村上的剩余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婦女、孩子。不管誰家有困難,有時不用打招呼,巧霞都主動幫忙。她看到不少老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挑,便聯合七戶打井、埋水管。在她的帶動下,全村打井10眼,解決了800多戶群眾的吃水問題。在今年的通村水泥路建設中,她得知村上沒有將謝灣路列入規(guī)劃,便與丈夫商量,動員丈夫多次做村干部的工作,主動與鄰村兩個組商議,解決了換地修路問題,并出頭帶領在家的婦女和老人義務修路兩個月,一舉完成了建設任務。
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和和睦睦
王巧霞的母親把孝敬老人的傳統(tǒng)美德傳給了她,現在她也影響著兒女們。王巧霞常常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子女,要子女吃飯給老人先端,出門要給老人打招呼,從外邊回來要給老人買禮品。在她的教育下,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女兒、兒媳每次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禮品到爺爺家里看望。老人高興地逢人便夸:“我兒媳婦孝順,教育出來的娃都孝順,這是前世修來的福份呀!”
婚后26年來,她和左鄰右舍和睦相處,從來沒有跟誰家鬧過口角。如今她也已經是做婆婆的人了,每天照料年過八旬的公公吃喝、照看扶著墻走路的小孫女學步,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挺舒心的。王巧霞說,這都是托老人的福,只有孝順老人的人才能過得心里踏實。
王巧霞敬老助老的事跡在附近群眾中被傳為佳話,她的孝心、孝行深深地感染著村民,哪家媳婦與公婆不合,哪家兒女不孝,總是以她作為教育榜樣。幾年來,她先后被鎮(zhèn)村評為“好媳婦”、“孝媳良母”,今年老年節(jié)前夕,她又被省老齡委和市委、市政府授予“孝親敬老之星”。(文/圖 程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