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彭琦財
姜拴勞為樹木根部做防蟲處理
秦嶺的南麓有一座山,因形似商字而得名商山,因山高路陡地形險峻讓人望而卻步,但它卻是觀察火情的理想場所。山上條件艱苦,無人愿往,然而有一位叫姜拴勞的老人卻在商山了望哨的崗位上,獨自堅守了20多個春秋,用他的一腔熱血日夜守護著方圓5500多畝林海,用他的行動和忠誠踐行自己的初心。
信仰的力量
三月初,春花爛漫,綠草悠悠,筆者見到姜拴勞時,他正在商山半山腰對枯樹根做防蟲處理。“今年防蟲工作我已經(jīng)干了兩個多月了,我要趕在清明節(jié)前將負責的林區(qū)病害樹木全部清理,這樣才能有效防止蟲害蔓延。”姜拴勞一邊忙著工作一邊說起自己最初的信仰。
59歲的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天到了望哨上班的情景,那是2004年4月的一天,他滿懷信心和期許,背著被褥和食物前往商山頂端,山上人跡稀少,沒有臺階,僅有的一條一尺寬的盤山路,呈“Z”字形延伸在叢林深處。當他好不容易爬到了望哨時,發(fā)現(xiàn)場院雜草叢生,兩間小屋又破又舊,室內(nèi)布滿了灰塵和蛛網(wǎng),沒有水電,用水要到10里以外的小村莊取水,晚上也只能靠蠟燭照明。“那一夜,聽著窗外呼嘯的風聲和野獸的叫聲,害怕得睡不著覺。”姜拴勞說。
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太大,姜拴勞坦言,他曾經(jīng)也想過離開,但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想到自己在軍旅生涯中的點點滴滴,想到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犧牲的戰(zhàn)友,他就告訴自己,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眼前這點困難不算什么。“再大的困難只要意志力不倒,都能克服,如果心里松勁了,人立刻就沒了前進的勇氣。我就不斷寬慰鼓勵自己,既然選擇了就要堅守下去,特別灰心時就大聲吼上幾嗓子排解情緒。”姜拴勞笑著說,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思想拉扯中,逐漸適應了工作環(huán)境,甚至慢慢對山林產(chǎn)生了感情。
望著茂密的山林,姜拴勞深情地說:“這些樹就和孩子一樣,只要你用心經(jīng)管,它就長得好。”他隨手拍了拍路邊的一棵樹說:“當初我來的時候還不到10公分,現(xiàn)在直徑都超過了40公分了。”
不屈的斗爭
20年來,姜拴勞與上山采藥的山民、與盜伐林木的不法分子、與在林區(qū)吸煙的游客之間的爭執(zhí)和斗爭從沒有停止過。他用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保護著商山林區(qū)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使富有濃郁文化氣息和神秘色彩的商山,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姜拴勞挽起褲管,摸著左腿上的刀疤,回憶那次與盜伐林木不法人員搏斗的情景。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觀察完火情后去巡山,發(fā)現(xiàn)在山腳處有4個人在砍伐樹木,他們開著敞篷車,帶著油鋸、斧子、鐮刀準備大干一場。姜拴勞上前阻止,他們不但沒有停止砍伐,還仗著人多勢眾威脅姜拴勞。在對方的恐嚇威脅下,姜拴勞沒有退縮,赤手奪過他們的油鋸、斧子等工具,一番搏斗后,4名盜伐者認輸表示不再砍伐林木了。后來,4名盜伐者依法受到懲處,姜拴勞徒手以一敵四的事跡也被廣為傳頌。
姜拴勞苦笑著說,這些年,遭群眾謾罵是常有的事兒,有的群眾圖自己方便將連翹或五倍子樹攔腰砍斷,有的群眾采藥材時不管苗子大小隨意采,他發(fā)現(xiàn)后為其宣講政策,群眾不接受還指責他多管閑事。有次,一位群眾在林區(qū)放羊,羊群啃食剛栽植的柏樹苗木,姜拴勞驅(qū)趕羊群下山時,對方對他言語攻擊,他也不惱,只是反復解釋破壞林木資源的行為是堅決不允許的。
近幾年,商山修了登山臺階后,登高休閑的人越來越多,同時,防火壓力也隨之增大。姜拴勞為了做好山林防火,他在林區(qū)增加護林防護標識密度,每到春冬季加大巡山力度,逢人便提示林區(qū)禁止用火,想方設(shè)法地保護林區(qū)的防火安全。
無悔的選擇
工作上的危險和委屈,環(huán)境的惡劣,對姜拴勞來說不算什么,他說,讓他感到壓力大的是自己的家庭。“剛到了望哨工作時,兒女還小,平時工作顧不上家,感到心里很愧疚。”妻子也多次提出讓他另謀出路,親戚們也勸他趁年輕力壯干些其他的營生,他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還是決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面對親友們的不理解、家人的抱怨和個別群眾的誤解、謾罵和嘲諷,姜拴勞始終將委屈和淚水吞進肚里,默默地在了望哨崗位上堅守。他常說,把樹木保護好,讓國家少受損失,苦點累點也值。他沒有挽留住自己的婚姻,與妻子一拍兩散,只好將兩個年幼的孩子托付給父母,心里的遺憾和愧疚,只能用更加勤奮的工作來沖淡。當問及如果時光能倒流,還會不會做出當初的選擇時?姜拴勞堅定地說:“如果再來一次,我依然堅定自己的選擇。20年來,看著這些樹現(xiàn)已成林,我感到很欣慰。”
每隔一小時要觀察一次火情,每天要巡一次山,每兩天要到10里之外的村莊背一次飲用水,每周要下山一次給手機充電,順便再采購生活用品,有時商山林場黨支部給他送些報刊和學習資料。姜拴勞的生活極其簡樸,但他卻過得特別充實,59歲的他上下山健步如飛。每每談起因為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火情,報告及時,為國家挽回損失時,他滿臉洋溢著自豪。
不舍的情懷
時間如白駒過隙,姜拴勞臨近退休時間,他的心里卻有著萬般的不舍和依戀。這些年里,他早已扎根于高山之中,將自己深深地融入了望哨的崗位中,為了能準確判斷火情位置,他沒少下功夫,天天拿著地圖推測、觀察、判斷,終于練就“活地圖”的本領(lǐng),現(xiàn)在的他能準確地說出層疊山巒下每一處的鎮(zhèn)名、村名。數(shù)千次在林間穿梭,哪里樹長什么樣、哪里有界樁、哪里有野果,他心里一清二楚。他在650畝荒山上栽植的柏樹苗,如今亦能稱為“林”。
姜拴勞在商山的日子久了,與林間的動物也相處成了朋友。每天黎明和黃昏時分,他趴在了望哨樓檐上,看黃羊、柴鹿等小動物成群結(jié)隊地進山和返回,固定的路線,固定的時間,似乎成了他們的約定。讓姜拴勞不舍和感激的還有王河爬村的村民,20年來他就在村子里取水,山民們樸實好客,看到姜拴勞來村里背水就熱情地邀請他去家里吃飯,有時遇到過節(jié)沒有等到姜拴勞來取水,村民就把食物送到了望哨去。
兒女們早就有讓他搬進城里生活的想法,也為他規(guī)劃好了退休后的生活,但姜拴勞卻拒絕了子女的好意,他舍不下這片山林。“了望哨離不開人,我也舍不得這山,如果我退休后,沒人愿意來接替,那我就繼續(xù)守在這里,一定盡自己所能把這林子守護好。”姜拴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