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旗
商南鄉(xiāng)間的紅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的一道菜是粉蒸肉。在村民眼里,粉蒸肉是檢驗一個廚師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粉蒸肉的廚師自然成了鄉(xiāng)間的大廚,請他做宴席的東家就多,做不好粉蒸肉的廚師會被淘汰。
廚師一旦應(yīng)承了給東家做酒席,會帶來幾個女幫手,在院子一角搭起灶臺,早先是用土坯壘的土灶臺,現(xiàn)在改為在鐵皮桶上焊接鋼筋做支架的鐵灶臺,只需要找位置安放好即可生火。再支起幾塊案子,隨行的女幫廚便開始忙活開來,洗菜的,切菜的,燒火的,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此時客人陸續(xù)到來,望著露天院子里升起的煙火,忘不了瞟一眼大廚忙碌的身影,露出欣慰的一笑。大廚手下的人各有分工,各忙各的,顧不得看來客的眼神。
今日的大廚是一個四十歲上下的精瘦男人,身旁是一筐挑選好的肋條肉。他正在砧板上切肉片,手起刀落,長10厘米左右、寬五六厘米、厚度在半厘米左右、半邊雪白半邊鮮紅的肉片落下,厚薄一致,大小均勻,半個多小時過去,一大盆白花花紅艷艷的肉片切好了,像是廚師巧手撒下一盆如花似玉的花瓣。
接下來,將肉片腌制上色。加入調(diào)料后,廚師伸開雙手插入盆中不停地翻滾,瞬間盆里的肉片便換了一種顏色,發(fā)出誘人的醬色,仿佛給它們穿上了統(tǒng)一色彩的外衣。
在肉片靜置腌制的空兒,廚師另取一大盆,將水發(fā)過、瀝干水分的紅薯粉條倒入盆里,加炒熟的玉米面、白糖和少許香苜蓿,拌勻備用。
腌制好的肉片也加炒熟的玉米面和白糖拌勻備用。
取土碗,將肉片整齊碼放平鋪碗底,再將粉條裝入碗中壓實,個個堆得像小山似的。50個土碗排在案子上,浩浩蕩蕩,非常壯觀。
將裝好的粉蒸肉碗放在直徑一米多的蒸籠里,同時上籠的有團子肉蒸碗、條子肉蒸碗和肘子蒸碗,全部上籠完畢,有半人高,大火蒸兩個小時以上。
當(dāng)蒸籠被一團白霧包圍的時候,籠里的粉蒸肉在高溫氣團里發(fā)生蛻變,變成一道誘人的美食,空氣里飄散著香甜的味道。
酒席正酣時,廚師將裝粉蒸肉的碗扣在盤子里,揭開碗,一盤金黃閃亮的玉米粉蒸肉出鍋了。壓軸大菜玉米粉蒸肉上桌,客人們迫不及待地說:“吃吧,趁熱吃吧。”夾起一塊肉,玉米面裹著肉片,有紅有白,晶瑩剔透,一口咬下半邊,軟糯而清香,甜酥而爽口,真乃人間至真美味。平日不吃肥肉的女子也禁不住誘惑,免不了夾起一塊粉蒸肉吃下去,最妙的是盤底裹著玉米面的蒸粉條,筷子夾著還在不停地打顫戰(zhàn),與蒸肉的美味相得益彰,吃上一口,香甜無比。
一段肋條肉,一碗玉米面,一把粉條,幾勺白糖,幾根香苜蓿,成就了鄉(xiāng)宴上最純粹的美味。在我看來,炒熟的玉米面是這道菜的靈魂,是它把豬肉與粉條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同桌有資深的食客,我向他請教:“之前宴席上的粉蒸肉是咸口的,現(xiàn)在怎么變成甜口的了?”“甜的好吃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糖是憑票供應(yīng)的,沒有那么多糖做粉蒸肉。”我又問道:“為啥在家做的粉蒸肉沒有席上的粉蒸肉好吃呢?”“你看人家鍋有多大,籠有多大,火有多大,你有那么大的鍋嗎?粉蒸肉上籠后大火猛蒸兩個多小時,你做不到吧?”他接著說,“今天廚師做的粉蒸肉并不是最正宗的做法,正宗做法是肋條肉要鹵制,肉片要入鍋炒。”
“現(xiàn)在鄉(xiāng)間宴席像粉蒸肉這樣的菜品少嘍,半成品多了,改良的多了。”他感嘆道。
“是啊,原先席面上的小炒、雜燴湯真好吃,現(xiàn)在見不到了。”我不無感慨地說道。
我家年夜飯餐桌上永遠少不了的菜也是玉米粉蒸肉,我做粉蒸肉是咸口的,近乎傳統(tǒng)做法,我不想改變。
選肥瘦相間的肋條肉鹵制切大片,紅薯粉條泡發(fā)不易過于軟糯,瀝干水分,玉米面要鄉(xiāng)間現(xiàn)磨的黃玉米面,顏色絕對金黃才行,小火慢炒飄出玉米香味,盛出備用。熱鍋涼油,油量要恰到好處,油少則蒸粉條太散,如同炒面拌粉條,干澀不粘連;油量太大則蒸粉條像蜂片一樣粘成一個餅子,油膩不清爽。將肉片炒出香味即可,加粉條稍微炒一下,再放炒熟的玉米粉翻炒幾下,調(diào)味,盛出,裝碗,上籠蒸。
此菜遍布全國各地,各地做法不盡相同,上得了廳堂,也入得了家常。
年夜飯里,一道家鄉(xiāng)味的玉米粉蒸肉承載的是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