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開展精神文化脫貧側記
特約記者 張珊
三月的嶺南,楊柳吐綠,桃李繽紛。走在柞水的村里田間,一條條寬敞的道路蜿蜒向前,一個個整潔的村落星羅棋布,一個個熱鬧的勞動場面,承載著陣陣歡聲笑語……這一切猶如一曲沁人心扉的柞水山歌,在青山綠水間回蕩。
自脫貧攻堅戰(zhàn)役打響以來,有著巨大變化的不光是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更重要的變化是群眾思想認識的深刻變化,也正是基于這一重要變化,柞水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才能夠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取得一次次新的勝利。
柞水縣針對部分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和“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依賴思想,探索開展了“開展教育引導行動,培育自強勵志型農民;開展規(guī)范約束行動,培育誠實守信型農民;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文明有禮型農民;開展文明創(chuàng)評行動,培育崇德厚樸型農民;開展公益救助行動,培育互助友愛型農民;開展司法保障行動,培育遵紀守法型農民”“六大行動”“培育六型農民”的扶志扶智主題活動,以精神文化鑄魂,思想道德潤心,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
柞水縣委書記陳璇說:“思想上的‘窮’比物質上的‘窮’更可怕。在扶貧工作中,我們不僅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活,也要了解他們的思想,既要重視物質上的幫扶,更要重視思想上的幫扶。”
教育“浴心” 邁開脫貧致富的“腳板子”
在破解“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難題中,柞水縣堅持深入一線,形式多樣,采取群眾愿聽、愛看、能懂的方式,用久久為功的韌性,一點點改變著大家的觀念。
3月24日,聯(lián)豐村生豬養(yǎng)殖戶李有華正在忙碌著加固擴大圈舍,為即將入圈的一批豬仔作準備。在談到如何走上養(yǎng)殖之路時說道:“以前啊,家里負擔重,人越活越覺得累,越活越沒勁頭。我老是想著,能少干點就少干點,只要不餓肚子就行。直到去年縣上劇團來村上演出,看了小品《懶漢轉變記》時,覺得自己就像小品里的懶漢一樣昏頭昏腦地混日子,感覺別人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笑話我,覺得臉上騷得很,這也堅挺了一定要把日子過到人前去的決心。”后來,李有華在包扶干部的幫助下貸款養(yǎng)起豬,僅一年工夫就發(fā)展到40多頭,當年便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談起李有華的變化,村支書徐孔璽說:“那次演出對我們村很多貧困戶觸動很大,很多原本‘等靠要’的老大難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像李有華這樣通過辛勤勞動擺脫貧困的還有好幾戶呢!”
柞水縣采取“教育引導”的方式,通過開設“新農民講習所”,結合“一約四會”“道德講堂”等陣地,選拔先進典型為貧困群眾送政策、送信心、送斗志、送溫暖;抽調“八個一批”牽頭部門組建一支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術的精神文化脫貧巡講團,通過講政策暖民心、講典型鼓斗志、講道德樹標桿、演文藝揚正氣、送技能添活力,讓群眾喜歡聽、聽得懂、受教育、有想法,起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功效。在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guī)”評選征集活動和“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活動,激發(fā)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鼓舞了他們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
目前,全縣組建“新農民講習所”14個,集中巡回貧困村開展活動73場次、分散宣講600多場次,編印宣傳資料10萬多份,79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村(社區(qū))全部建立起了“愛心超市”。通過“愛心超市”架起了愛心人士與貧困群眾的“連心橋”,通過“孝德養(yǎng)老基金”鋪設了群眾孝老敬老的“孝心路”,開展的“鄰里互助行動”已成為引導群眾崇德向善的“加油站”。這些舉措促使困難群眾崇尚勞動、激發(fā)內生動力、自立自強,摒棄“等靠要”思想,讓群眾從精神上立起來,生活上富起來。
模范“興德” 走進脫貧致富的“心坎子”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柞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崔孝栓說:“在扶貧中,不光要拔掉貧困群眾的‘窮根’,還要提升群眾的道德素質,要用‘德’春風化雨的感化作用,扎實推進脫貧攻堅。”
“客人前門把院進,主家后門忙借糧”,這句流傳了幾百年的順口溜,反映了柞水人的熱情厚道,但正是這種因熱情厚道發(fā)展演變成為“過事講排場,隨禮搞攀比”的陋習,也讓“過事過成貧困戶,咬牙借錢去隨禮”成為近幾年柞水群眾過事隨禮的真實寫照。
下梁鎮(zhèn)石甕子社區(qū)“紅白理事會”會長張慶壽感慨地說:“在縣上的倡導下,我們村上‘從簡過事’已成為大家的一種習慣,隨禮也從三百、五百降到一百元,大家的經濟負擔都輕了,親戚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
在群眾的道德教育上,柞水縣開展了“移風易俗”和“文明創(chuàng)評”行動,努力培育“文明有禮型”“崇德厚樸型”農民。該縣針對脫貧攻堅實際,修訂完善村規(guī)民約,在原有村規(guī)民約的基礎上增加了移風易俗、精神文化脫貧、規(guī)范民風民俗、破除“等靠要”思想、勤勞脫貧致富等內容,特別是增加獎懲措施,增強約束性、強制性,為脫貧攻堅提供普遍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約束準則。
規(guī)范紅白理事會,推動移風易俗,開展道德評議活動,通過學典型、講道德、評歪風、推先進、定結果來引導群眾講道理、明是非,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抵制不良習俗,弘揚文明新風。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帶社風。
著力弘揚孝義文化內涵,評選孝道村、孝子孝媳,樹立一批孝道典型,影響教育周邊群眾向模范看齊。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評選表彰活動,加大典型宣傳,增強貧困群眾見賢思齊的正能量。開展舉薦鄉(xiāng)賢、評選鄉(xiāng)賢活動,發(fā)揮鄉(xiāng)賢在鄉(xiāng)村文明建設中的模范榜樣作用,用身邊人、身邊事影響人、教育人,培育貧困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開展脫貧攻堅最美人、脫貧示范戶等評選活動,開展我發(fā)現(xiàn)我推薦脫貧攻堅最美人評選活動,共評選125名脫貧攻堅先進典型,成為廣大干部和貧困群眾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法治“立規(guī)” 挺直脫貧致富的“腰桿子”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guī)不正,不可為圓。任何一件事物要取得長遠的成效,必須要有制度的約束。作為一項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工作,扶志扶智只有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所約束,才能確保其切實為脫貧攻堅戰(zhàn)役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柞水縣在制度建設中,通過開展規(guī)范約束和司法保障行動,培育遵紀守法型和誠實守信型農民。
柞水縣圍繞助力脫貧攻堅這一主線,聚焦扶貧領域“三類問題”,開展了訪村組、重監(jiān)督、助脫貧專項行動,集中開展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村霸沙霸整治、扶貧領域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專項整治回頭看活動。同時,開展巡講、講座、演出、廣告等形式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升全縣群眾知法、遵法、守法意識。健全基層法律服務體系,持續(xù)推進一村(社區(qū))一法律顧問工作,受益群眾達6000多人,有效維護了社會大局穩(wěn)定。縣上堅決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徹底消除“村霸”存在和發(fā)生的可能。加強法律援助,通過打擊損害公眾利益和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虐待婦女兒童等行為,有效促進了新民風建設。
在老庵寺村,村支書鄧蘭英深有感觸地說:“現(xiàn)在在村上當干部,雖然苦點累點,但心里可比以前敞亮多了。現(xiàn)在村上打牌的少了,忙活計的人多了;吵架的少了,和睦鄰里的多了;鉆角摸縫的少了,遵規(guī)守法的多了。鄉(xiāng)風民風比以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