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邁不過那道坎?”
對江西、湖北、湖南這些熱衷核電的省份而言,若從最初的構想算起,已等待了近三十年。
2月14日,彭澤核電爭議近一周后,《中國環(huán)境報》也首次打破沉默,以《江西彭澤建核電站 安徽望江提出異議》為題介紹了此次核電之爭并配發(fā)了評論。
《中國環(huán)境報》的評論直接對江西方面提出質疑:“為什么一個早在1982年就啟動選址的核電項目,直到今天才聽聞各種質疑?而歷經(jīng)征地拆遷、移民安置、項目配套,直到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的30年間,為什么始終無法獲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
該評論還直接批評了彭澤方面回避的態(tài)度。
“公開和透明是打消公眾恐慌情緒的惟一途徑。安徽省望江縣政府以政府公文的形式,向上級部門遞交報告,表達反對意見。而涉事另一方的彭澤縣卻選擇了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迄今未作明確回應。這實非明智之舉。”該評論認為,長久的沉默,不僅把自己陷入輿論的漩渦,更會加劇公眾的恐慌甚至抵觸情緒,公眾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態(tài)度,索性會對可能對他們生活產生潛在威脅的項目一概表示反對。
該評論還對彭澤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于彭澤而言,此次質疑是一個與公眾交流溝通、宣傳核電能源的難得機會,惟有坦誠回應,才是對本地居民以及鄰近地區(qū)的負責任態(tài)度。
“彭澤有關方面有必要盡快掃除公眾疑慮,并承諾對核電項目建成后的周邊環(huán)境數(shù)據(jù)進行長期公開,自覺接受兩地監(jiān)督。”該評論說。
也有媒體發(fā)表評論贊揚了望江縣政府的做法:“值得肯定的是,在關涉一方安危的重大環(huán)境議題上,望江縣政府選擇采用政府公文的方式進行正式交涉,代言轄下民眾的聲音與利益,通過制度內渠道予以表達和爭取,如此積極作為在過往的個案中并不多見。”
建立利益爭端協(xié)調機制
一方受益,另一方卻承擔著巨大環(huán)境風險。這也就不難理解,對于同一個項目,長江兩岸的評價怎么會如此迥然不同。
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均位于沿海地區(qū),但在過去幾年,尤其是2008年冰雪災害之后,江西、湖南、湖北等內陸省份成為國內最積極的挺核力量。
除了能源方面的誘惑之外,動輒數(shù)百億甚至上千億元的投資規(guī)模更是地方政府根本無法抵擋的誘惑。
2月14日的《中國環(huán)境報》的評論還直接挑明了贛皖核電爭議背后的利益之爭:“此次彭澤核電站之爭,表面只是環(huán)保爭端,實則贛皖利益之爭。隨著環(huán)境形勢的日趨嚴峻,區(qū)域流域之間的利益沖突一觸即發(fā)。”
該評論認為,聯(lián)想到近年來的多宗流域水污染和大氣污染事件,發(fā)生事故的是一個地區(qū)或一個企業(yè),但遭受其害的卻可能波及多省、多地。圍繞類似事件所建立的利益分配制度,需要以信息共享機制為基礎,從民間奔走的層面更多地上升為地方政府間的交涉,由政府出面予以詳盡表達與順暢溝通。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彭澤核電爭議初起之時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即指出,此次爭議因“溝通不足引發(fā)”。
李寧也認為,核安全爭議背后還是利益之爭,“作為利益訴求方來說,承擔了核電的風險,卻沒得到核電的好處,當然不愿意了,兩地應該將核電帶來的好處分配一下”。
李寧舉例說,在香港還沒有回歸的時候,內地和香港就能在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更何況現(xiàn)在還處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體制下,肯定是有解決方案的”。
李寧說,“我并不是說這個爭議不費力氣就能解決,但只要坐下來談,在中央政府領導下,做一些區(qū)域利益、國家利益的協(xié)調,問題肯定能解決。兩個省可以直接談,即使談不攏的話,還可以由中央政府來協(xié)調。”